一、河南的女孩,有嫁到东北吉林的吗?
有,一定会有的,我将来就要娶个河南的女孩,我家就是吉林省松原的!
二、我十月底结婚,想去蜜月,大家推荐一下好地方。(国内游)
可以去南方,那里的温度适宜,比如三亚就不错,可以参考一下,(*^__^*) ,祝你幸福!
三、有谁知道延吉这个城市的经济啊,环境啊,消费啊
延吉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吉林省的边疆近海地区。下辖延吉、珲春、图们、龙井、和龙、敦化6市和安图、汪清两县、总机积42700平方公里,人口220万。
延吉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40多种,还有1460多种野生经济植物和250多川野生经济动物,森林覆盖率78.2%,是中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延边着力发展林木、医药、食品、能源、外贸、旅游等骨干产业,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延吉的旅游资源丰富。北有山清水碧、清幽多姿的镜泊湖,南有色彩神秘、气势雄伟的长白山,东有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防川岛,不仅可以领略“昼看三国界,夜闻异国情”的边寨风貌,一路上还可以浏览那起伏的长白山脉、浩瀚的原始森林和奔腾的图们江水。延吉是中国朝鲜族聚居的中心,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异域风光。
当地特色:抓周婚俗会婚礼花甲宴忌绳
四、满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情况有哪些?
你好,希望以下可以帮助到你:
满族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满族是女真的后裔,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极富特色的饮食习俗。满族多喜欢吃粘食。食肉多喜欢吃猪肉。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马和酸汤子。菜肴类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
满族有其特殊的服饰和发式。满族男子服装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形制,如箭袖袍子、马褂等。满族妇女的服饰也很有特点,一般喜欢穿可掩足的长袍,后来的旗袍就是由这种长袍演变而来的。
满族男子的发式习俗是剃发垂辫,冠帽之制有礼帽和冠帽之别。满族妇女的发式多用钿子为饰,多梳“杈子头”,俗谓“两把头”,到清末,这种发髻越梳越高,使之成为“牌楼式”,头上缀以花朵,俗谓“大拉翅”。
满族在原始的蒙昧时代,其婚俗是群婚制。进入文明时代,其婚俗便从群婚制和对偶婚制发展到了一夫一妻制。虽然一夫一妻制已经成为主要形式,但仍有杂婚和一夫多妻的遗存。
满族的丧葬习俗,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所变异的。早期的丧葬类型不仅有林中葬,还有火葬和水葬。入主中原以后,丧葬一转而流行土葬。
满族的民间信仰是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的多神教,崇拜自然万物,把天神视为至尊,同时祭星、祭山神、祭貂神等。在满族中流传的“天女生天童”的传说就带有图腾的意味,在祭祀中要祭长白山仙女和五色灵鸟。满族人信奉“祀神为先,敬祖为大”,所以祭祀祖先神的仪式极为隆重。
三江平原是满族的故乡,这里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清朝迁都北京后,满族大举入关,留居三江地区的仅是驻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清政府颁布了《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条例》。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政府又重申禁令:“吉林(今三江流域地区)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流民居住,今闻流窜渐多。著传谕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远禁止流民,毋许入境。“三江流域成为清重点封禁区。其原因:
一是保持满族尚武骑射的传统。“务守满族本习,不可稍有疑贰。”二是独占这一地区的人参、珍珠、貂皮等土特产品。“呼兰东北一带山河,出产参珠,是以封禁为采捕参珠之地。岁遣官兵巡查,以防奸民侵盗。”三是为维护满洲八旗的生计。将大部分上等地或熟地“仍留作本地官兵及京旗官兵随缺地亩之用”,或“以备退革兵丁为恒产”。
这一政策的实行,阻碍了三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佳木斯市及周边地区有众多满族先民的遗迹,这无疑赋予了三江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满族的生育习俗与汉族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满族的生育习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而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不准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让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摇车,也叫悠车。“养活孩子吊起来”,是关东“三大怪之一”。悠车育儿方便工作而且安全,这是由于狩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育儿传统。孩子满一个月后,要做“满月”,挂上长命锁,下摇车,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各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孩子至一周岁时,有“抓周”之礼,以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往昔,满族自孩子降生时起,要给他挂上猪牙,以求孩子体健身强,可早立世。孩子五岁前,必须“跳喜神”(家祭)。在这一天,杀鸡做糕,祭祀祖先。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满族是一个重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尊上敬老是满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的“好”之意)。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大安又称“打千儿”,满语称“埃拉搭拉米”。动作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
请小安就是问安,即垂手站立问好。妇女请安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往昔满族贵族之家,晚辈对长辈每天都要请安,谓之“定省”,分早安称“省晨”和晚安。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也称抱见礼。行礼时,行礼人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抚施礼人的头。
擦肩礼是平辈相见时,“打千儿”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叩拜礼是满族大礼,也叫“叩头”,一般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时施此礼,有头掸袖、跪、叩头等动作。祭祖跳神烧香时叩三个头,见皇上则要三拜九叩。
拉拉礼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一般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称“拉拉礼”。
抚鬓礼是满族妇女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行礼时,妇女以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有重小姑的习俗,满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满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东北民间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