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说的对,首先要拍好。其次才是后期。
拍摄这样的饰品,首先是布光,光线的角度,强度都要合理,其次,要拍出暖色,要调整数码相机的色温。直接拍出来的比后期做,效果要好。第三,光圈要足够大,才能把背景虚化。
希望能帮到你。
摄影后期处理重要吗?
我的体会是:相机内部的各种设置尽量不调整。构图严谨不剪裁,全画幅或其它画幅在构图不严谨进行切割失去了全画幅的意义,使照片的画质受到严重的伤害。
摄影后期重要吗?不重要吗?
数码摄影时代,后期已经不是重不重要的问题了,是完全离不开后期!
没有后期,就没有摄影!
数码摄影的本质就是前期实拍加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自古以来就是摄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后期可以补救前期拍摄缺憾,可以提升作品意境,可以创意合成,如果你只是按下快门,然后就认为摄影完事了,那你们照片也只能算是半成品。
不要问摄影后期重不重要,要认真的琢磨,学习,精通摄影后期。
为什么要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
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都应该看过,我国名摄影师谢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这是代表我国希望工程标志性的一张作品。这种纪实类照片同样需要后期,上图左侧的那张不是地图,而是后期师傅的标注,这张照片是通过暗房调整出来的。
摄影后期不仅仅存在于数码时代,胶片时代也是要做后期的。
摄影师通过通过一些暗房中的技术手段,去控制照片的对比度、影调和色彩等。这些都是后期。 所以说,别以为大师的照片就不后期,别那么天真。
还有一个问题,即便是你后期不调整也未必就是真实。
为什么?我们相机也好手机也罢,前期拍摄时都是能调整拍摄模式的,比如人像模式、风光模式、夜景模式等等。
同样的一个场景,你用不同的模式拍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每一种模式有着不同的参数组合。哪些参数?无非是对比度、亮度、饱和度、锐化等等。那这个算不算后期呢?
另外,相同的场景、时间和机位,相同的拍摄模式,但不同的手机拍出的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因为不同厂家通过内部算法设定的色彩模式也是有差异的,有的手机拍出来色彩就很艳丽,而有的手机拍出来色彩就相对平淡。这相当于厂商们提前帮你做了后期。
所以说,即便你不做后期调整,你拍的照片也不是现实场景的真实记录。
再有,作为拍摄者,我们对一个画面往往有着自己主观的一个理解和表达,而后期的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实现这种表达。
摄影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有你拍之前的想象、你审美上的积累和器材的准备;在最佳时间按下快门;必要的后期处理;最后打印出片。
后期在其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只是按了下快门,那只能叫拍照,算不得摄影。
所有的片子都是需要后期的,新闻纪实照片需要,人像照片需要需要,风光更需要。
只是新闻纪实照片你不能做像素的移动。就是说画面中没有的东西,你不能添进去。有的东西,你不能抠出去。另外色相也不能做太大调整,你不能把红的调成绿的,把蓝的调成紫的。
我是路偷摄,蜂鸟网、大美摄影网、京内网特邀手机摄影讲师。欢迎关注我头条号“手机摄影手册”,您每一次的点赞、转发和评论都是我继续创作的无限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照片更加漂亮!可以弥补曝光不足等问题。
那么,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进行后期处理后,照片会“失真”, 失去了真实感,让人产生“作假”的感觉。
很多照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构图不完美、曝光不准确、白平衡不正确的现象,再加上受器材本身的限制,照片的清晰度很难达到一定的视觉要求。如果不做后期处理,可能这些就成了所谓的废片了。当做了后期处理后,将一张普通的照片处理的非常具有艺术美感,就如一场“小手术”般,一下子就化腐朽为神奇,让人惊叹了。而这种“失真”让人有了很多的惊喜,何乐而为为。
但对于纪实类摄影作品,就会有比较大的要求。在国内经常有影展影赛在征稿启示中对纪实类的作品特别表明“不可改变原始影像和进行过度的色彩调整”,对所谓“过度”后期调整色彩的纪实作品在影展影赛中被认为是PS、不真实。个人认为任何照片都是可以进行后期处理的,但纪实照片的处理必须是忠实于原作的处理,而不是刻意增加或删掉任何内容的处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世界上对纪实照片审核最严谨的杂志,但也允许对纪实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但必须是忠实于原片基础上的处理。如色阶、曲线、校正色偏、当锐化等等,但绝对不允许对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