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想要拍得更立体、更有层次和空间感,这个问题属于进阶级别的,不仅仅是入门级别的了。我认为一要玩转你手里的镜头;二要对各种构图的知识比较熟练。
首先,镜头的特点。广角镜头由于视角宽,可以容纳更多的景物,会给人以强烈的透视感受,所以很多喜欢风光摄影的人都喜欢用广角镜头。中长焦镜头由于视角窄,压缩空间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以拍摄远处景物为主,所拍景物之间的透视感弱。题主在拍风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镜头。
其次,就是可以利用各种构图知识来增加空间感。
1、 遮挡与纵透视。
假设图1这张简化示例图,是我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我告诉你右边绿色的山峰,实际在更远的地方,你很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这就是一张典型的缺乏层次感的照片,如果不在前期拍摄时注意构图的问题,就很有可能拍出这种很平的照片。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叫“遮挡”,就是用一个物体遮住另外一个物体。这样观者就会明白,那个被挡住的、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如图2所示,这样山之间的层次关系就很明显了。
刚才提到了长焦镜头压缩空间的效果太强,不利于展现空间感,但拍摄雪山经常要用到长焦镜头,那怎么办呢?遮挡就是长焦镜头表现空间感的关键手法!比如下面这张长焦拍摄的雪山照片(图3),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1处标识的岩石,挡住了2处的云雾,云雾又遮住了3处的雪山,雪山又把背后的蓝天遮挡住。岩石、云雾、雪山、蓝天,通过层层递进、互相遮挡的方法,前后关系非常清晰(图4)。
除了遮挡,在古典绘画中,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来表达层次感。所谓纵透视,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在摄影中,要拍出纵透视效果也不难,只需登上高处,提升机位就行。比如前面的情况,摄影者可以爬到山上,或者用无人机,这样拍到的画面,蓝山在下,绿山在上,也会让观者明白这两座山的前后顺序,如下图。
比如上图这张圣托里尼的教堂和远处的小岛,就使用了纵透视。通过较高机位带来的景物纵向分布来增加空间感。当然,既然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表达空间感,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照片的三维顺序就更加清晰了,从而大大增加的空间感。
2、 线性透视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中,线性透视在绘画里被大量的应用,直接导致国外摄影师在拍摄时,很喜欢用大广角构图,以突出线性透视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层次。线性透视,简言之就是“近大远小”,原本平行的线条,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汇聚,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
在摄影中,我们常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来突出线性透视的前、中、后景层次。
汇聚线
汇聚线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汇聚的线性物体来突出空间感。例如下面这张照片,通过天然的汇聚线(天然的礁石和水流),拍出了一根根引导线,既引导视线到了远方的岩石和落日,又利用线性透视,表达出了三维空间感。
重复缩小
在构图的时候,特别是用广角拍摄前景时,如果有一些重复的物体,那就太好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重复的物体,拍出由近到远的不断缩小的效果,就可以表现出空间感了。例如下图,前后景的实际距离不过10m多,但是在广角的作用下,重复的正方形鸟居,不断的变小,结合鸟居的互相遮挡以及小路的汇聚线效果,很好的体现出了照片的空间感。要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场景中有很多不断重复的物体。在前景中加以利用,空间感自然而然能表现出来。
夸张前景
摄影者采用低角度、接近拍摄的方式,利用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夸张的表现前景物体大小,从而让观者理解物体间的前后关系。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帐篷、雪山、银河这些大小千差万别的物体,在画面中却表现出差不多甚至相反的大小比例时,人们就能认知出他们的空间感了。
夸张前景的关键,是要找到原来相对较小的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得和背景中原本较大的物体更大或者差不多大。通过画面表现和人类认知的错位关系,才能体现出空间透视感。
空气感
画家常常使用一种叫空气感的东西来表达层次。比如近处的物体会画得清晰、鲜艳、锐利一些;远处的物体会画得朦胧、淡雅、模糊一些。在前期拍摄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空气中自然的颗粒(比如清 晨的雾气、中午山间的水汽、城市的雾霾等等),拍出这种空气感。
在后期修图时,我们也可以对远处的景物进行减清晰度、柔化、高斯模糊甚至添加云雾的方式来营造空气感,增加层次感和表现力。
如何拍出空间感?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空间感?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日常生活,我们肉眼看到的景物是“远的景物小,近的景物大”。这就是通俗的空间感概念,照片是二维的,要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就要在空间感上下功夫。
如何突破照片的二维局限,拍出让空间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用好用活用巧前景。比如遮挡、大小、对比、错位等等,形成视觉上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第二,利用虚实(景深)构建空间感。比如近实远虚,引导读者的视觉焦点。
第三,利用纵深线(引导线)构建空间感。也是视觉引导效果,构建层次感提现空间。
第四,利用冷暖对比构建空间感,如同虚实手法。
第五,利用后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