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朦胧拍摄
怎样拍出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人像照片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是用专业相机拍摄还是用手机拍摄。
先说简单的,用手机拍摄的话直接调到相机的人像模式,手机会通过算法自动的模拟出浅景深(也就是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照片,但这毕竟是手机通过AI智能计算出来的,自然度和准确度都会打一些折扣。要想真正的实现这种浅景深的效果,就要用专业的相机了。
因为影响画面景深的因素有四个,分别是:光圈大小、拍摄距离远近、镜头焦距长短和感光元件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越模糊);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镜头焦距越长,景深也越小;感光元件越大,景深也越小,专业相机尤其是全画幅相机的感光元件和原来的一张胶片大小相当,是手机感光元件的约二三十倍,因此也更容易的实现浅景深的效果,这也是人像摄影师忠爱全画幅相机的原因。
如果用相机拍摄浅景深人像的话可以这么操作:1、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用相机上的人像模式,该模式相机会自动把光圈调大,从而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推荐用光圈优先模式,在佳能相机模式转盘上用AV表示。然后把光圈调整到最大,注意,数字越小,光圈越大。
2、选择合适的焦段:如果是变焦镜头,把镜头推到长焦端,如果用定焦,可以选择85、135等焦段。
3、在理想的构图范围内尽可能的靠近被摄体拍摄。
下面六张照片前三张为手机的人像模式拍摄,后三张为相机拍摄,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朦胧的摄影作品
一、简洁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为摄影艺术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图画世界,但是往往在用摄影艺术反映生活时,要求以简洁的艺术形式来概括生活。
这是因为在任何一幅摄影艺术作品中,情节性或非情节性的,人物或风光、静物的抓拍或摆拍的,在其画面构图中,任何一个物体,任何一块色彩,任何一种光线,任何一个线条都应考虑它的存在:是否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如果没有必要,或可有可无,就应毫不吝啬的舍去,这就是摄影的精简原则,简洁的手法,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
《泪珠》
美国著名超现代主义摄影家,曼·瑞在1930年创作的最负盛名的作品《泪珠》就是极简作品。
少女的双眼和晶莹夺目的泪珠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而画布的空余部分几乎被舍弃了,显得清新、简洁而略带淡淡的忧伤。对角线的构图使画面均衡又不显得死板,泪珠晶莹剔透,仿佛随时都会滚落,睫毛清晰可辨,似乎正在无声地跳动着,少女的目光投向画面之外,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仿佛是在追忆令她悲伤的往昔,又像是在向上天祈祷,白皙的额头为画面留下的空白,也烘托出秀美的双眸。
二、朦胧
当人们提到朦胧自然会联想到月光,而朦胧二字又都从月,基本意与月光有关,指月色之明。
朦胧是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的美,专指那种隐约模糊但又不失其完整个性的美。
朦胧美的特点是将审美对象虚化,去除琐碎细节,创造一种整体观照的境界,这种关照不求细节的清晰明确,只求对美的体验与陶醉。
《阿房舞的幻想曲》
例如,日本摄影家吉成正一的作品《阿房舞的幻想曲》,就是一幅利用朦胧手法进行构图的佳作。
从画面上看,我们已经很难确定舞者的体态动作,但就是这样一片诗意弥散的朦胧情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东方的神韵,感受到摄影家的东方情调。
这种情调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文化气息,它并不附着于某一具体之物,而是渗透在一切之中,又高于一切的。
于是摄影家舍弃了舞者影像的真切,用动感虚化造成朦胧诗境界,准确生动地传达了朦胧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对比
对比是摄影构图手法之一,是为突出主体,强化主题服务的。对比的表现手法是将两种具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并列、比较、突出差异,从而使人获得鲜明、醒目、振奋、活跃的心理和视觉审美感受。
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主要有形式和内容的对比:
1.形式对比包括形体对比、色彩对比、影调对比。
2.形体对比,如形体的大与小、高与矮、胖与瘦、老与少、粗与细等。
3.色彩对比,如色彩的明暗对比、纯度对比
3. 朦胧摄影是怎么拍的
1.点击打开手机相机,然后在拍摄页面上点击上面的“大光圈”图标。然后我们就开启了相机的大光圈
2.在下面可以设置光圈的级别,级别越高,待会的背景虚化程度就越高,然后设置好光圈之后,我们可以在右下角看到光圈的级别数字。
3.然后点击一下重点拍照的对象,这样这个物体的背景就虚化了!
4. 朦胧摄影
就是用模糊的手法拍照 造成一种朦胧感
5. 朦胧摄影技巧
在手机上撒点水雾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