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构图,单反所见即所得而旁轴不是,单反无论是最远对焦还是最近对焦,取景器都是通过镜头取景,所以无视差问题。旁轴的取景器里有构图框架,一般适用于最远对焦,最近对焦的时候画面中心点是向右下偏移、并且画面缩小的,但取景器看不出来。高级旁轴有视差修正,比如ConTAX G1\G2,比如徕卡M6以上的机器等,仔细观察就知道了,最远对焦时构图框是在正中间的,最近对焦的时候构图框是会自动向右下角移动,但由于中心点的黄斑不会移动,所以最近对焦的时候(以ConTAX G2+G45镜头为例,最近对焦50CM),画面中心点应该位于原来中心点的右下角偏右下一点的地方,,由于不管是最远还是最近,构图框的右下角因为最靠近镜头,所以这个部分的视差影响最小,可以用来做整个构图的参照,而左上角以及原来的中心点(黄斑或中心对焦框)受视差影响较大,左上角最大右下角最小,以此类推,注意这一点,才能做到敏销最近对焦时候的构图准确性。
另外,单反只要装上镜头,取景框现实的就是镜头取景的大小了。旁轴则不同,旁轴一般只有28、35、50、90、135等几个标准镜头的取景框,遇到比如15、21、40、60、75、100这种镜头的时候旁轴会出现实拍画面比现实的取景框大或者小的问题,这里也需自行思考判断,做到准确构图,如果不想思考,则可以通过外接同焦段的取景器解决,在机身取景框进行对焦,用跟镜头同焦段的外置取景器进行构图。
2、关于对焦,单反所见即所得,只要取景器看到的景物清晰,那么就可以了。然而旁轴的黄斑对焦是裂像形式的,取景器除了黄斑区的景物是有重影之外,其他区域永远是景物清晰的,需黄斑区景物重合才是对焦成功,那么对于边角明显的物体,比如柱子、椅子这些很容易对焦成功,但对于纯平面的物体就难以对焦,例如一整面洁白的墙壁难以找到可以重合的参照物,或者一个巨大的球体,黄斑只能判断球体边缘重合但实际上球体对着镜头这面突起的圆弧,是看不到是否对焦成功的(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最大光圈时景深浅的状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思考,要求对旁慧摄影者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判断能力,如上面举例的球体,可以先用黄斑让球体边缘重合,焦点位于球体边缘部分的空间举例上,然后目测球体对着镜头这一面的圆弧凸起的程度,再微调镜头(旁轴镜头99%都带距离标尺和景深可刻度,可以用以参照),在脑中进行估算,让焦点最后落在凸起的圆弧部分上。所以在拍摄上述特殊场景时,是需要先构思距离和空间位置的。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景深,缩小光圈,看镜头景深表进行简单估算,只要被拍物体在景深范围内就可以了(一般光圈收到F5.6,至少有5米左右的景深范围内景物是全部清晰的,这种情况只要保证焦点前后误差在2.5米左右,那么都是清晰的,都算对上焦了),无需像最大光圈那样需要把焦点的位置精确估算到10~20CM左右。
3、关于测光,单反的测光是在机身内部对进入镜头的光线进行测光,高级旁轴如徕卡、ConTAX G系列、HEXAR RF、IKON这种,测光类似单反,但是其他的旁轴机器更多的是机身外部测光。镜头内测光的好处是镜头对着哪里,就测哪里,机身外部测光则是测一定面积的平均光照度。普通户外场景用阳光16就解决了,不多解释,但是在某些场景例如一条长廊末端边上的窗户投射进来的微弱阳光这种情况,阳光16就无运拿答力了。镜头内的测光可以准确测到投射的阳光、或者边缘的值,而机身外部测光则是对长廊、投射阳光、黑暗的角落等地方全部作为一个平面测算平均光照值。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两步跟远离两步得到的测光值是不同而,而镜头内测光则基本不变,两者拍摄出来的照片曝光度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要做到准确测光,采用机身外部测光的旁轴解决的办法是需要先靠近需要被拍的物体一定距离,让这个机身平均测光值接近被摄物体本身的光照值,记录下来之后,再远离被摄物体进行进行构图,或者配一个带点测光的测光表。通过镜头测光的旁轴,就跟单反一样,拍就好了。
当然,通过大量的拍摄之后,是可以在脑中建立准确的测光认知的,也就是所谓的人肉测光技能。古典摄影师一般都擅长人肉测光,毕竟相机被发明出来到带测光相机的出现,那几十年的时光里相机都是不带测光的,尤其是徕卡大放异彩的2战战场,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给摄影师进行机器测光,那些经典的照片几乎全部都是摄影师人肉测光得到的。
旁轴的视差难以人工修正,对焦距离越远余弦误差减小了,视差也越小,所以旁轴相机最近对焦距离普遍比较远。
所谓想念誉好了拍是指拍之前对画指高橘面的构思要完善,要知道你需要的构图和景深效果,因为旁轴没有景深预览,这完全得靠自己想,所以经验很重要。
建议多拍,累积经验,最好拿个小本,一开始的几卷每张照片拍摄完后记录拍摄的光圈,快门,距离信息。然后冲好的照片拿回来和记录一对就知道哪里还要唯团改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