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联镜头中的新中国
与新中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国家是瑞典。瑞典于1950年1月14日承认新中国,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苏联,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以苏联为榜样,苏联也极力拉拢中国,自然关系不错。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就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但当时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国家。
2. 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产量达到1913年的2.7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计划初期的48%增加到70%。苏联首次建立起拖拉机、汽车、航空、化学和机床制造等工业部门。列宁提出的全国电气化计划要求已于1913年达到,全国发电站的总功率已超过200万千瓦,工业中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已占99.3%。在工业经济中,社会主义已经完全战胜资本主义。1932年,全国生产生铁610万吨,钢590万吨,而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的生铁产量为320万吨,钢为420万吨。苏联的钢铁产量已跃居当时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并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3. 苏联拍摄的新中国纪录片
开国大典片段,选自前苏联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
4. 苏联镜头中的新中国人物
拉达,伏尔加,华沙,吉姆,吉斯,菠萝乃滋等。都是老车,这些车在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可以说大部分都是苏联的车,领导人坐的也都是这些牌子的车,以吉姆,吉斯为多。
但后来中国自主生产了红旗这一国产特色的轿车,而且是电动窗的,但冷气方面还是和苏联车一样用冰块,技术有限嘛,后来又出了一款效仿大众桑塔纳的车~上海。直至改革开发后的几年,中国大街上已经淘汰了苏联车,而是引进了更加美观节能的日本车。
直到九十年代,中国的大街上只有拉达这一苏联品牌还保持着一个相对较高的保有量,到了21世纪,这些苏联的老品牌已经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再重工业的影响下,外形蠢笨,耗油量大的苏联车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相比而言,日本车的节能,欧美车的质量与外观都远远超过苏联车的设计理念。但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卡车方面给予了中国很大的启示,中国自主研制的解放牌卡车就是在苏联军用卡车~卡秋莎火箭炮牵引卡车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外形很有苏联风格,大鼻子头,与伏尔加,华沙这样车外形很像,这种大鼻子的外观一直影响解放牌卡车到90年代。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卡车工业也开始改进自己车的外观,逐渐模仿像三菱重工,奔驰卡车等品牌的外观,采用平面前脸取代了大鼻子的前脸。
包括现在的斯太尔,欧曼,黄海等卡车也淘汰了苏联卡车外观的形态。苏联车的设计理念已经很落伍,但国产轿车及卡车的外观从解放初期到现在一直都是在模仿外国品牌,始终很难看到中国自主外观的影子也是国人比较汗颜的一面
5. 苏联镜头中的新中国是什么
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这个条约取消了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的困境,因而巩固和发展中苏两个大国的友谊和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为重新确立中苏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适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访问苏联。毛泽东此行目的一是祝贺斯大林70岁寿辰,共同交换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二是订立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三是向苏联借款。
由于苏共中央和斯大林此时对中国的情况还不太了解,特别是对中共的内外政策存在一些疑虑和误会。因此,在毛泽东访苏初期,双方都采取试探的态度。当毛泽东提出重订中苏条约的问题时,斯大林则认为,条约的形式不能改变,即保留旧的中苏条约,而对实际内容可以进行修改。毛泽东强调“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莫斯科先后与斯大林、维辛斯基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协商、谈判,两国政府于2月14日正式鉴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