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线摄影一般体位有哪些
拍照姿势摆法大全。
拍照显脸小的方法
1、拍摄侧脸
拍摄侧脸也是一个显脸小的好方法,拍摄侧脸得角度可以多尝试,拍全身照的时候拍侧身也是超级显瘦。
2、利用长发遮脸
女生的头发是拍照中最能显瘦的道具,长长的头发可以很好的修饰脸型,非常显脸小。
3比OK手势
在眼睛处比OK手势可能遮挡脸型,又不会遮挡眼睛,非常显瘦,再加上一个非常夸张的表情,拍出的照片又瘦又活泼。
2. x线摄影位置
X射线透视和摄影的原理不同。透视是用射线照射人体,在另外一面用荧光纸检测透过的X射线的量,得到的图像是密度大的部分暗色,密度小的亮色;X射线摄影则是相当于光学的照相,是利用反射原理,即发射X射线后不是在人体的后面而是在前面或某一特定反射位置用胶片接收,其成像效果刚好与透视相反,即密度小、透过得越多的部分反射的少,胶片上图像暗色,密度大、透过越少的反射得越多,呈亮色。
3. x线心脏摄影体位讲解
透视:
1、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脏、大血管搏动、膈肌运动及胃肠蠕动等;透视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等。
2、透视的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不适宜透视。不能留下客观记录,不便于病变的复查、对比。
摄影:
1、摄影的主要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可作为客观记录,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2、摄影的主要缺点是每张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对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但相较其它影像学检查如CT、MRI则相对低廉。
4. 标准x线拍摄体位
型腿是由膝内翻引起的,其行走姿势表现为两膝靠拢,踝关节离距较远,并收腿后大腿与小腿间有空隙,那怎么样才走路好看,必须首先调整行走姿势,学会关注腿的内侧。
一个好的行走姿势应该是站直,收腹,保持腰部挺直,双眼直视前方,放松双臂,身体两侧自然摆动,脚趾稍微向外或向前伸直,步伐均匀。
5. 乳腺x线摄影常规体位
测量胸围时,需要根据被测量者的年龄来决定具体的测量体位,具体操作如下:
嘱被测者选取合适的体位,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
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仰卧位),两眼平视;
测量者位于被测者右前侧,用左手拇指固定软尺零点于被测者胸前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者可以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高度为固定点),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背部右侧,过两肩胛下角下缘,经身体左侧回至零点,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至0.1cm。
6. x线摄影常规位置是
1.大、小焦点选择原则:在X线管容量规格允许负荷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小焦点,以
提高照片影像的锐利度,减小几何模糊。
2.滤线设备应用原则:滤线器是为吸收散射线、降低图像灰雾度、提高影像对比度而设
置的。原则上被检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使用60kV以上管电压摄影时,应使用滤线器摄影
技术。使用滤线器摄影时,必须熟悉所用滤线器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3.摄影距离选择原则:为了减小影像失真及模糊度,在X线摄影时摄影距离选择原则:
①在X线管负荷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焦点至胶片(IP、探测器板)之间的距离。一般四肢摄影时摄影距离取75~100cm;成人胸部摄影为180~200cm;婴幼儿胸部较薄,摄影距可减少至100cm;
4.X线中心线和斜射线应用原则:X线中心线应用的一般原则是:X线中心线经过被检
部位的中心,垂直于被检部位和IR。但有时为了避免影像重叠,可在不改变被检者体位的情况下,将X线中心线倾斜一定的角度(如胸骨后前位)进行摄影,有时为了观察局部结
构与其组织的关系,可让X线中心线通过被检部位的局部组织(并非被检部位的中心)垂
直射入IR如(头颅切线摄影)。
7. x线体位检查
(一)足前后位(正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除距骨及跟骨以外的足部各骨的骨质及异物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坐在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紧贴探测器。
3.中心线 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向头侧倾斜10o角射入。
(二)足内斜位
1.摄影目的 观察跖骨、骰骨、跖骨及其相邻关节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向内倾斜,足底内缘紧贴探测器,足底与探测器呈30o~45°角。
3.中心线 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
8. x线常规体位
x射线切线位是指X射线中心线经过被检部位边缘,并垂直射入探测器的摄影体位。
x射线正位包括前后正位及后前正位,当需要拍摄胸部正位片时,我们用的是胸部后前正位(X线球管从受检者后方向前投照,探测器或胶片盒在受检者前方);而拍摄腹部正位片时,则需要用腹部前后正位(X线球管从受检者前方向后投照,探测器或胶片盒在受检者后方 )。其它部位的正位片拍摄方法和上述类似,仅有些微不同,但体位摆放时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