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
机械特点:
1、体积小(单反相机或摄影机用短焦距镜头体积较标准镜头大)由于需要为反光镜的运动流出空间,多采用主点后移的反射远结构。
2、重量轻
3、最大相对孔径较小(大孔径短焦镜头的像差较大)
4、最近对焦距离相对比较短
影像特点:
视角广
影像放大率小
景深大
可以产生“纵深夸张透视效果”
在保持主体影像放大率的条件下,背景影像放大率减小。
保持被摄体影像放大率不变时,移动相同的距离,主体造型变化较大。
2. 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是
适合拍大风景片,不适合“小风景”。大片大片的美丽风景,是12-24的天堂,它能把美景不漏分毫的囊括其内,并增加肉眼看不到的视觉冲击感。
广角镜头越近透视感越强,夸张效果越大。而12-24的最近对焦距离仅有28cm,那是非常非常近的,特别有利于狭小空间和离主体很近的情况下拍摄。再离主体很近的情况下,仍然能照顾更多风景,主体很夸张,风景很迷人。
3. 镜头透视效果什么意思
透视是物体的空间关系。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远近不同的物体呈现出来的近大远小的夸张长度来形容透视的强弱。拍摄的角度不同,透视感也会有所不一样,这种透视的变化不是线性的。在相机上不能调节透视,只有拍摄的过程中改变透视。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都要考虑拍摄的角度和距离。距离也是改变透视的重要因素。拍摄同样范围的景物,使用广角镜头在近处拍摄,就能拍出透视感明显的照片,而站在远处拍摄,就可以压缩这种透视感,空间会非常紧凑。透视感不同,拍摄同一景物的效果有很大差异。扩展资料:透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摄影语言,控制透视和畸变在拍摄中很常见。通过不同的透视感,我们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比如强烈的透视可以拍出夸张的空间感,而削弱透视,就可以让画面更加紧凑。透视感还能为你创造更有趣的图像,造成视觉误差和错觉,比如很多人都照过“扶着”比萨斜塔的照片,这就是利用照片的透视实现的,其实被摄者和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远。
4. 镜头透视感
拉近焦距拍摄和走近拍摄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
一、透视感和压缩感不一样。靠近物体拍摄跟长焦拉近拍摄视觉效果差别还是很大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用长焦镜头拉近拍摄,在景深上有一种压迫感,就是说与被摄主体在同一纵轴线上的前景和背景显得好像很挤,并且背景虚化效果更明显。
二、景深不一样。而靠近物体拍摄特写时,因为必须要用到短焦镜头,其景深比较长,前景和背景没有压迫感,背景虚化效果也不太明显。
5. 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叫什么
无论垂直或水平的直线条,鱼眼镜头都会使它弯曲。而超广角镜头经过光学校正能把直线条表现为直线条。对于鱼眼镜头来说,能使直线弯曲引起变形,适用于强调某些特殊效果的拍摄。
鱼眼镜头是一种焦距为16mm或更短的并且视角接近或等于180°的镜头,是一种极端的广角镜头,视角为众多镜头之冠。为使镜头达到最大的摄影视角,这种摄影镜头的前镜片直径很短且呈抛物状向镜头前部凸出,与鱼的眼睛颇为相似,“鱼眼镜头”因此而得名。鱼眼镜头属于超广角镜头中的一种特殊镜头,它的视角力求达到或超出人眼所能看到的范围。因此,鱼眼镜头与人们眼中的真实世界的景象存在很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见的景物是有规则的固定形态,而通过鱼眼镜头产生的画面效果则超出了这一范畴。不少摄影师喜欢使用鱼眼镜的夸张变形来营造透视感。
超广角镜头在广角镜头中,视角范围特别广的镜头(80—110度)才这样称呼。在35毫米相机上,多指15—20毫米的镜头。超广角镜头有着宽广的视野,又不像 鱼眼镜头有强烈的畸变,是很好消除了畸变的镜头。
6. 会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
镜头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焦距,因为不同的焦距对应的视角不同,拍摄距离也不同。室内的拍摄基本上就排除了长焦距镜头了。焦距越短的镜头视野范围越大,越可以容纳更多的场景。室内拍摄带有环境的照片首选广角镜头。
使用广角镜头一定注意镜头四周夸张的拉伸透视变形的影响。超广角镜头可以使室内的空间显得非常大。很多房地产广告拍摄都是利用超广角镜头进行的,可以把5平米拍出15平米的效果。但是注意如果拍摄人物的时候尽量把人物往中间放否则容易拍出怪胎的感觉。 另外就是关于定焦和变焦的选择了,关键还是看用途吧。
追求拍摄效率肯定上变焦镜头,比如24-70F2.8这样的工作镜头,如果喜欢大光圈,喜欢背景虚化效果,考虑35定,50定这样的大光圈镜头。如果喜欢私房的可以考虑24定这样大光圈镜头拍摄大长腿美眉。
7. 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是什么
佳能的EF15mm镜头就是对角线鱼眼镜头了,在对角线上有180度视角。而佳能的EF14mm镜头却属于超广角镜头,周边变形小,但对角线视角仅为114度。一般来说,全幅相机的鱼眼镜头的焦距是6---17毫米,超广角镜头的焦距是13---24毫米,两者有重叠,这与鱼眼镜头的特点有关。
鱼眼镜头其实属于超广角镜头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为了达到180-220度视角,允许边缘存在严重的桶形畸变,超广角镜头则要尽量抑制桶形畸变(不是指透视关系,两者的透视效果都很夸张)。鱼眼镜头还分为成像能充满整个画面的对角线鱼眼和成像为圆形的圆形鱼眼。后者用在全幅机身上的焦距大约需要短到8-9mm。
8. 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有哪些
1、广角变焦镜头指的是视角大,能在较短的拍摄距离范围内,能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的镜头。2、广角变焦镜头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也大于标准镜头、普通广角变焦镜头焦距一般为38-24毫米,视角为60-84度。3、广角镜头拍摄的景物都是近处大、远处小,透视效果夸张。因此注意,拍摄人像时,人物不能靠相机太近,否则很容易拍出的变形照片。
9. 不会夸张透视效果的镜头
无论垂直或水平的直线条,鱼眼镜头都会使它弯曲。而超广角镜头经过光学校正能把直线条表现为直线条。对于鱼眼镜头来说,能使直线弯曲引起变形,适用于强调某些特殊效果的拍摄。
鱼眼镜头是一种焦距为16mm或更短的并且视角接近或等于180°的镜头,是一种极端的广角镜头,视角为众多镜头之冠。为使镜头达到最大的摄影视角,这种摄影镜头的前镜片直径很短且呈抛物状向镜头前部凸出,与鱼的眼睛颇为相似,“鱼眼镜头”因此而得名。鱼眼镜头属于超广角镜头中的一种特殊镜头,它的视角力求达到或超出人眼所能看到的范围。因此,鱼眼镜头与人们眼中的真实世界的景象存在很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见的景物是有规则的固定形态,而通过鱼眼镜头产生的画面效果则超出了这一范畴。不少摄影师喜欢使用鱼眼镜的夸张变形来营造透视感。
超广角镜头在广角镜头中,视角范围特别广的镜头(80—110度)才这样称呼。在35毫米相机上,多指15—20毫米的镜头。超广角镜头有着宽广的视野,又不像 鱼眼镜头有强烈的畸变,是很好消除了畸变的镜头。
10. 夸张透视设计
《哭泣的女人》画布油画 60.8×50厘米 毕加索 这幅画作于1937年,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发展。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 ”;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 还有萨尔瓦多・达利的画,很多是多点透视的 PS:最后的晚餐明明是单点透视……
11. 什么是镜头画面的透视
虚化,是一种景深效果。它是由于镜头构造与透视原理导致的,与焦点位置及景深大小有关。
焦平面(焦点所在的平面)前后的景物随着逐步远离焦平面会由实变虚呈现逐步由清晰变模糊的变化,出现模糊化现象,因此简称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