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焦精度取决于相机还是镜头
旁轴相机的一个特点是有测距和对焦两个系统。从取景框看到的“合焦”其实是测距仪的输出,真正的对焦在镜头上。对于 联动测距的旁轴相机,有联动机构将二者对应起来。而没有联动测距的旁轴相机则往往有两个距离标尺,一个在测距仪上,一个在镜头上。先用黄斑对焦的办法读出 一个距离值,然后按照读数调节镜头的对焦环。 理想情况下,通过测距窗口看到无穷远“合焦”的时候,镜头本身也联动对焦在无穷远,或者说镜头 的对焦环刻度对在无穷远位置。所以,一个准确的旁轴相机对焦系统应该有以下三个要素:一个精确的测距仪,镜头的无穷远位置正确,测距和镜头的联动准确。但 现实往往不象想象的那么完美。 首先是测距仪的精确程度,这由“有效基线”决定。测距仪的基本思想其实和人眼有点类似。同一个物体,我们分别 用左右眼镜看到的位置会稍有不同。这种差异给了我们立体的效果,而立体的感觉其实就是距离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们人眼能判断物体的远近,也就产生了立体视 觉。测距仪也类似,通过两个窗口的视差来估计对象的距离。在一些过去的战争题材照片、电影中,有时能看到士兵举着一根水平的柱状杆子,一头有一个小窗口, 通过这个设备来观察战场。这其实就是一个光学测距仪,多用在火炮、机枪的观瞄上。再看旧时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两边往往有一对“耳朵”,这也是光学测距仪。 在没有雷达、激光的时代,这是精确测定距离,远程打击敌人的唯一办法。测距仪两个窗口离得越远,能够达到的精度越高,能测的距离越远。 常见 的135/120旁轴相机,正面往往有多个窗口,其中两个就是测距用的。窗口的距离叫做基线,基线长度乘以取景器放大倍率就是“有效基线”。之所以提出有 效基线,是由于观测的还是人眼。在取景器放大倍率很小的时候,人眼难以辨别是否测距准确。通常来说,基线长度决定测距的绝对精度,有效基线决定人眼观测时 能达到的有效精度。当有效基线小于基线长度时,可以达到的测距精度是要打折扣的。反过来,如果有效基线大于物理基线长度(比如取景器上添加了放大器),实 际的测距精度还是以物理基线长度为准。如果在对焦上有较高要求的话,特别是使用大光圈镜头全开拍摄时,要选择有效基线长的相机。Leica M3之所以成为经典,而且到今天都有无数拥趸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最长的有效基线(注:绝对基线最长的是Contax II/III)。 我 们再说说另外两个影响对焦的因素:镜头的本身的对焦精度,以及测距仪和镜头的联动。先说镜头的无穷远位置。有些被业余人士拆卸过的镜头可能会出现无穷远位 置不准的情况。也就是说,刻度在无穷远,但实际的对焦位置可能在前,或者超过无穷远(极端表现是画面全糊)。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对于旁轴相机,想达到准确 的对焦就很难了。这样的镜头需要送去做collimation。 对于测距和镜头的联动,要保证准确比较麻烦。对于一个特定卡口来说,镜头和 机身有一个标准的“接口”来转递距离信息。如果镜头或者机身的这个接口有偏差,传递的信息和对焦环上的不一致,就很难对焦准确。早期的旁轴折叠相机,比如 Zeiss Super Ikonta,机身上有测距拨盘,镜头上有对焦环,然后通过一系列机械传动,使二者达到统一。经典的Leica相机,镜头的对焦环带动卡口上的一个套筒前 后运动,推动机身上的一个金属臂来达到和测距仪的通讯。所有信息都是机械传递的,如果任何一方(镜头、机身)有丝毫问题,都会影响二者的联动,导致对焦的 误差。如果有转接环,转接环的加工精度(一般是厚度)也会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 可以说,旁轴所见非所得的设计,使准确对焦成为一个难题,因 为太多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人们常常用月亮作为无穷远对焦的参照物,因为月亮具有良好的反差,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黄斑是否重合。在旁轴相机上,可能对焦月亮 (无穷远)发现黄斑是重合的,但出来的片子却很模糊,因为镜头需要 collimation。反之,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同样对月亮对焦,把对焦环打到无穷远,黄斑却没有重合,但片子上能看出是对上焦的,这说明联动或测 距部分需要调整。这种调整往往在机身上。还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对焦环不在无穷远,黄斑不重合,但片子却是对上焦的。这说明镜头和机身都需要调整。总之,由 于对焦不是TTL的,旁轴相机需要较复杂的设计,很高的加工精度和零部件优秀的可靠度,才能达到同单反类似的效果。 由于胶片旁轴机身的年代 多半久远,一般建议入手以后都去CLA一次,然后以此作为基准来检验手里镜头的对焦是否准确。否则,可能辛辛苦苦把相机的黄斑调节得和镜头一致了,换上另 一个镜头,发现又不能无穷远“合焦”了。当然,不差钱的话,直接把相机和镜头都送去CLA就好了。
2. 对焦精度取决于相机还是镜头呢
1) 对比度检测:
由感光元件直接完成对焦。不需要额外部件,不影响成像质量,不存在跑焦风险,并且能在整个画面任意位置对焦。 该方法是通过检测图像的轮廓边缘实现自动对焦的。图像的轮廓边缘越清晰,则它的亮度梯度就越大,或者说边缘处景物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就越大。反之,失焦的图像,轮廓边缘模糊不清,亮度梯度或对比度下降;失焦越远,对比度越低。
对焦过程中,相机会驱动镜头,通过感光元件实时获取影像,并传递给图像处理器,然后计算反差量,对比筛选出反差最大的,并根据反差量最大的值确定是否合焦。这种判断能获得非常高的对焦精度。
但反差式对焦普遍存在速度慢的缺点,因为对焦过程中非常依赖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传回图像的速度,对对焦速度的影响很大。
2) 相位检测:
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是单反数码相机以观景器拍摄时所用的自动对焦系统,原理是把进入镜头的光线一分为二,因此形成两幅影像。根据两幅影像的对焦位置之间的差异,计算镜头需要移动的方向(移向相机或移离相机)及份量(距离),以完成对焦及相应地移动镜头。
与对比度检测相比,相位检测可以更快获知相机到被摄对象的距离,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焦。不过,这种自动对焦需要有专用的自动对焦感应器,和能够分开自动对焦感应器和影像感应器之间的光线的机构,将进入镜头的光线转换成影像,这令相机很难拥有轻便的机身。
而且由于实际测量的并不是到达感光元件的光线,因此有跑焦风险;独立AF模块只能提供有限数量的对焦点,对全画幅相机来说,覆盖面积难以扩大。
3) 混合检测:混合检测全称相位/对比度混合检测,也就是兼具两种检测模式。它的基础同样是感光元件,只不过负责相位检测的部件从独立AF模块变成了感光元件上的专用像素。现在的无反相机基本上使用的是混合检测,如A7R4、A6400等。
与前两种检测模式相比,混合检测既解决了高速连拍、短片拍摄时的连续对焦问题,也不存在跑焦风险或对焦范围限制。
3. 对焦速度取决于机身还是镜头
相机对焦不准可是个大问题。因为这个是很难用后期的调整来解决的。
虽说有很多滤镜或是后期锐化方式号称可以把模糊的图片变的更清晰,但相信我,这些都是骗人的,他们只对轻度的失焦形成有限的调整作用。
所以,对焦不准,要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尽量避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手,解决对焦不准的问题:
1、镜头调校
部分镜头在部分相机上会产生跑焦现象,特别对于副厂镜头,由于镜头与机身的适配或数据传输问题,会产生跑焦现象。
如果确实是镜头跑焦,那么就要到镜头厂家的售后去做调整,或是通过镜头固件升级的方法解决。
另外,换用无反相机,也可以解决镜头跑焦这一问题,这是因为无反的取景系统和对焦系统都和单反有很大不同。
2、景深太浅
在拍人像或是微距的时候,我们往往使用了浅景深,让背景虚化、主体突出,当景深很浅的时候,焦点稍有偏移,就会让我们想对焦的部分,落于景深之外,比如我们对准了模特的左眼,可能右眼就会失焦。这时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光圈缩小,让景深加大。同样加大景深的办法还有远离被摄主体,或是换用焦距更短的镜头。
3、对焦习惯
一般单反相机的中心对焦点对焦比较准、比较快,所以我们通常是先对焦后构图,当我们在移动相机的时候,可能会造成焦点的变化或是被摄物产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对焦不准。解决方法是不要用单点对焦,用多点对焦,并用机身的拨杆或按钮移动对焦点到主体上进行对焦。
4、手动对焦
在一些低反差的物体,自动对焦很难对准,或是前景有一些干扰的时候,必须用上手动对焦。现在很多微单都有峰值对焦来辅助手动对焦,还是很好用的。
5、非相机因素
比如手抖,快门慢过安全快门、或是用三脚架的时候晃动了等等。此时只能说是加强自己的拍照基本功了。
4. 最近对焦距离是指机身还是镜头
无论是近摄镜还是近摄圈,目的是都是放大拍摄对象,我们知道微距镜头的一般的放大倍率是1:1。而普通的镜头放大倍率在0.2~0.4x之间,如果放大倍率在0.5x,就具有微距的效果了。
而近摄镜和近摄圈的作用就是把普通镜头实现1:1甚至超过1:1的放大倍率。虽然目的相同,然而两者实现的方法和原理不同。
近摄镜很简单,就是在镜头前安装一个类似放大镜的效果,来实现放大的效果。
对近摄圈来说,它是装在镜头后面,位于镜头和相机机身之间的垫片,目的是改变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从而实现放大效果。
近摄圈一般都有分为几节,可以分别使用,近摄接圈越长,镜头放大倍数就越高。
近摄圈上都有数字表示近摄圈的高度。数字越大放大倍率越大,但使用难度,效果都会不一样。
从原理上来说,无论是近摄镜还是近摄圈,它们都会影响画质成像。因为镜头设计师在设计镜头时都会对镜头进行校正,它们的最近对焦距离、最佳成像效果都需要调到最佳。
使用近摄镜,在镜头前增加一个玻璃镜片,这块玻璃片最终会因为透光性和玻璃带来的畸变改变画质。对近摄镜而言,不同的产品,效果差异是巨大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在近摄镜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对近摄镜要么不买,要么买好的产品。
5. 镜头焦距和对焦
答:
100-400二代镜头400焦距电子对焦远距离有效距离是假设要让被摄物占据整个画面,然而实际拍摄时被摄物占画面的1/2或1/3也可以看清而且构图上更常见,此时被摄物体对拍摄者的张角约2-3度,那么400mm的镜头可以在8米外拍到人脸特写,45米外拍摄人物全身,170米外拍摄大象,850米外拍到飞机。
6. 相机的对焦速度由什么决定
单反相机自动对焦快慢不完全是机身问题,要看使用的镜头型号,一些较老的自动对焦镜头往往对焦较慢,一些新型镜头对焦要快,你可试试看。
7. 相机自动对焦取决于相机还是镜头
以下问题都会造成单反无法自动对焦, 请挨个检查一遍1. 对焦距离超过了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2. 相机设置成了MF手动对焦模式3. 镜头设置成了MF手动对焦模式4. 长焦镜头对焦点的选择不合适导致拉风箱5. 对焦点附近没有明显的明暗分界导致无法合焦6. 光线太弱导致无法对焦完成了以上几点, 如果还不能对焦的话, 那么可能是1. 对焦屏移位导致无法对焦2. 对焦屏上有灰尘遮挡3. 相机严重跑焦4. 对焦单元损坏那么你就得送客服了
8. 相机对焦速度和镜头有关系吗
对焦环和光圈没有任何关系。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名词的概念吧,对焦环是改变成像最清晰的平面到镜头的距离,调节对焦环就能保证被摄主体是清晰的。对焦环在AF模式下一般不需要、最好也不要手动调整,以免损坏对焦马达。在MF模式下需要手动调整。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形,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由此可知对焦环是调整清晰度的,光圈是决定进光量的,这两者在拍摄过程中并无关系。
回答完毕,希望能有所帮助。
9. 相机的对焦范围
苹果14出现了相机近距离不能变焦的情况发生,相机在近距离使用的时候出现了对焦距离过近造成焦距马达无法对焦的问题产生
10. 对焦和镜头有关系吗
激光对焦,雷达,tof镜头都属于tof类型组件,都是利用光传播时间来进行测距。
激光对焦除了能辅助镜头进行对焦之外还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多点式扫描来实现小部分建模来精准测距离,长度,面积,体积等,但其局限性导致不能像雷达和tof镜头一样大范围的精确建模。
其优势是对焦速度更快,不易受干扰,距离范围较远。
11. 对焦精度取决于相机还是镜头和镜头
跑焦是镜头问题还是相机问题
机身跑焦二块钱搞定
如果是镜头跑焦,那就太麻烦了 镜头跑焦可能每一张都不一样。只能送到专业的看看了,还未必能弄好
机身跑焦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来进行校正
我们先看看相机的光学系统
这是一张手动对焦相机的光学系统,自动相机在那个45度角斜面镜的下面,还有一个小镜子,自动对焦相机要求取景器看着清晰,光线落入感光元件的时候也要清清晰。是这个45度镜和铁小镜子所处位置的博弈,有时候他能满足你对焦清晰,但他不能满足你取景器里看着清晰,所以这个时候要做出取舍。
现在的相机一般过了30万次,快门之后相机就会多少的出现一些跑焦,这是我们要准备下面的工具,进行硬件调校
我想你用的是内六角,直径1.5
相机关闭电源,用手把45度的镜片掀起,用不掉胶的胶带,固定在机头上。
这时你会发现相机的腔体的左侧外边有一个小黑洞里,里面有个小黑洞,小黑洞里面就是内六角的偏心螺丝,这个偏心螺丝,我感觉他是循环的,就是你转了一圈以后他还能回到原来的起点。
这个时候调整时要多一些耐心,慢慢的调整,几乎就是拧了一点之后,把镜头放回去,再去拍。可能不能把焦点调到100%准确?至少要比不调强。
需要胆大心细的人来做,如果你是一个毛手毛脚的人,就可以放弃了。
我的调整经历,D800浴火重生
我的D800用了6年,第四年的时候上了一个50/1.4的镜头,D800上跑的很严重,那一圈501.4G这个镜头几乎就是一个通病,光圈收缩的越多,跑的越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