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
1938年,一批欧洲左翼文化人辗转来华,其中包括被称为“飞翔的荷兰人”的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
二人在香港拜访了宋庆龄女士后,来到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打算拍摄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战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正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四万万人民》。
2. 战地摄影师影评
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1913-1954),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战地摄影师,被誉为“战地之神”、“战地摄影的鼻祖”。古往今来,无数拿相机、对镜头的人当中,没有谁的相机比他更简陋的,却没有谁的成就比得上他。在全球战地记者里,数他的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3. 当代战地摄影师
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1913-1954),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战地摄影师,被誉为“战地之神”、“战地摄影的鼻祖”。
古往今来,无数拿相机、对镜头的人当中,没有谁的相机比他更简陋的,却没有谁的成就比得上他。在全球战地记者里,数他的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4. 著名的战地摄影师
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原名安德烈·弗里德曼,1913年生于匈牙利。
1944年6月4日,卡帕跟随盟军116师第二团,登上了萨缪尔·蔡斯号运兵船,准备九死一生的抢滩登陆。6月5日,他们开始渡海,卡帕在船上拍下士兵们或是木讷或是恐惧或是呕吐的表情。6月6日清晨,卡帕跟随盟军士兵准备冲上德军防御最严密的奥马哈海滩。海滩上烟雾弥漫,戳满了张牙舞爪的铁架障碍和铁丝网,迎面而来的是德军机枪的疯狂扫射。士兵们下了驳船,着水强行登陆。
几分钟时间,就有数百名盟军士兵被打死。当其他同行记者躲在运送驳船的母船里时,卡帕在殷红的海水里狂奔。在密集的炮火和漂浮的死尸之间,在死亡的恐惧中,他浑身发抖,疯狂地“乱拍”出一组组“失焦”的照片。这些照片焦点偏离,焦距不准,曝光不成功,画面模糊,并且缺乏构图,却无限逼真地记录了战况,成为对坚苦卓绝的登陆行动最珍贵的记录。这些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幅是对盟军战士爱德华·雷根的特写。这是一张被认为技术上存在许多缺陷的照片,但它又是最杰出的战争摄影佳作。焦距、光圈、快门在卡帕的照片里都是无用的名词,他是用生命在拍照,而不是用机器。
5. 战地记者卡帕
摄影记者想拍摄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佳作,想在新闻摄影事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摄影技术等“硬件”,还须有爱国心、事业心、仁爱心及强烈的捕捉意识和精品意识等“软件”作支撑。 爱国心是党的新闻摄影事业的要求 爱国心人皆应有,而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热爱祖国意义尤为重要。摄影记者首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摄影工作者。新闻摄影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就应该是热爱祖国,而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又应该是统一的。 事实证明,爱国心会使摄影记者的天地变得宽广,并且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会流露在摄影记者的作品中,从而使其摄影作品变得意义深远。如《开国大典》、《小平您好》、《北京申奥成功》、《神六升天》、《大江三峡截流成功》、《欢送志愿军归国》、《王军霞夺得奥运会金牌之后》等摄影佳作,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事业心是做好新闻摄影工作的基础 一位摄影记者如果能把新闻摄影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去做,就会有责任感,有热情和激情去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就会拍摄出优秀的作品,取得骄人的成绩。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也是践行着这样的新闻摄影理想,41岁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越南战场上。每年,都有许多像卡帕一样优秀的摄影记者,为了自己热爱的新闻摄影事业,在硝烟炮火中失去宝贵的生命。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经过多方努力,勇敢地"冲"进了北京地坛医院的非典病房。他冒着生命危险连续工作了20多天,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尤其是《面对生命》在社会上引起好评,荣获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等多项奖项。 仁爱心是照片增强感染力的源泉 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近年来,照片中的情感力量越来越引起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重视,而且,人文关怀意识成了近年来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摄影记者们的共识。 现在新闻摄影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而我认为,容易被感动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情感丰富、有仁爱心的。只有这样,才容易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感动的画面。 《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中,苏明娟的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感动了中外无数有爱心的人们。中央领导、普通百姓、海内外华人、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成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者。该片是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学习状况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的心灵。从1991年开始,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O多个县,采访拍摄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只是他大量的感人的照片中的一张,是他在感动中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 捕捉意识是摄影记者的硬功夫 捕捉意识,也就是新闻敏感,这是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其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及个人学识和修养的集中表现。它主要表现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能够迅速判断突发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而主动出击;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用摄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引导;善于发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人新事而予以跟踪报道等等。 笔者认为,具有强烈新闻敏感性的摄影记者,应该是突发事件现场的到位者,日常新闻的提炼者,欲发新闻事件的预感者,更重要的应该是“决定性瞬间的捕获者”。抓拍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卡第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论”,至今影响着中国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反映新闻的本质并且视觉表现力强的画面有很多,但“决定性瞬间”可遇不可求,所以,摄影记者要培养自己的捕捉意识,多练基本功,这样才能在“决定性瞬间”到来时把握住,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 精品意识是经典作品的保证 中新社摄影部主任王瑶曾说过:摄影的舞台没有大小,但摄影记者有大小。她指的就是只要摄影记者有过硬的本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拍摄出经典的照片。而这种“信手拈来‘皆为佳作的功夫,要靠摄影记者树立精品意识,并且在新闻采访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达到。有了精品意识,才能不断地去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在新闻摄影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才能拍摄出不断超越自我的经典照片。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照片被摄影界称为经典,虽然为其提供照片的都是摄影大师,但该杂志照片的选用率却是千分之一。可见,没有精品意识,就很难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照片的面世。 据了解,现在许多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都市类报纸,非常重视照片的使用和摄影记者队伍的培养,除了在机制上保证图片的采集和使用外,每周开摄影业务研讨会,大家在”比、学、赶、帮、超“中提高了新闻摄影水平。 由于树立了精品意识,如今,我国新闻摄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一大批优秀的摄影记者脱颖而出,有的甚至地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夺得桂冠。 来源: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责任编辑:齐爽)
6. 战地摄影师卡帕作品
Robert Capa,原名安德鲁·弗里德曼(André Friedmann)。
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1947年,他和“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布勒松一同创立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成为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的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