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反相机拍摄效果图片
这类问题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首先两者就没有可比性,不是一个当量的东东。其次,拍摄图片不是只为了在手机屏幕里浏览用的。再次,手机与卡片机是专门为非专业拍摄者设计的,有个别时候直出的图片看上去可能会比单反相机拍摄的好,但是经过ps加工以后差别就不是一点点了。
我这里在斯里兰卡最南端海滨酒店用单反相机与华为手机同时拍摄的图片,可以清楚的看出细节差别有多大。
上部手机图片,下部相机图片。
2. 单反相机拍照片
1,全景照片必须要用三脚架。需用上全景云台。2,是同一地点拍的。不需平移。平台转移就可以了。3,拍照的时候焦距不需变化。4,最好的头是标头,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边缘变化。标头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做的最好的。APS的话,推荐你用35L。等效56焦距5,拍全景的时需要注意光圈不要过大。暴光准确些。其它和我们平时拍普通照片是一样样的。不需要虚化。拍的时候尽量竖拍,收入照片的内容就多一些。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调 好参数拍好第一张后面尽量不要变化,否则会造成前后照片色调啊光影之间的不同。
3. 单反相机拍视频效果
索尼相机独创的运动稳定系统,相当于你多带了个云台拍摄视频,效果相当好
4. 单反相机拍出的效果
拍摄舞台摄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与其他摄影具有特殊要求。
首先,它的照明靠的是舞台灯光,而舞台灯光五光十色变化多端。亮度时明时暗。对摄影师的技术要求较高。准确控制曝光量、采取合理的拍摄手段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目的尤为重要。
其次是对摄影器材的要求。机身要求有较高感光度的机身。因为,现场照明不足需要提高感光度才能满足快门速度的要求。机身最高感光度越高,相对提高一些感光度所产生的噪点越少。
请看这款相机机身的最好感光度是12800。实践证明,将感光度越高到1600~3200时,拍出来的噪点可以接受。
如果你用的是最好感光度只有1600时,你将高感设置在400以上所产生噪点就惨不忍睹了。根本无法满足画面质量要求。
再次就是镜头焦距的要求。最好是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如24~70或70~200。因为摄影师不可能到台子上面拍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观众席,距离演员较远。没有长焦镜头根本没有办法拍人物的特写。除了要拍单个人物,有时候还要拍整个舞台场景,所以,还需要广角镜头。所以,变焦镜头是最佳选择。
上图是舞台全景照片,可以提现舞台整体的气氛。
上图是人物特写,表现人物的表演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再次就是利用快门速度的快慢,有意识的艺术化表演。
利用高速快门定格画面。表现舞蹈的瞬间美。
上图是利用慢门速度表现舞者的动态美。利用动静对比使画面更有表现力。
如果有条件在演出前,进入后台,拍拍演员化妆时的情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仅仅掌握了上述所说的内容,要拍好舞台摄影还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以下拍摄技巧才能拍好舞台摄影,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
1、把相机的ISO上限设置到3200。这样才能提高快门速度,不至于把照片拍糊。
2、相机拍照模式选择P档。这个档位可以快速调整快门速度或光圈值的大小。当你选择了光圈值或速度值后,相机程序就会自动根据相机的自动测光系统所测得光线值,相机程序就会自动配置相应光圈或速度,并选择合适的ISO值来满足曝光的需要。
3、利用三脚架稳定相机。前面我们讨论过,有时候要用慢门来体现动感,稳定的相机才能保证照片不被拍糊。
4、了解晚会或歌舞演唱会的节目单,好对下一个节目有个预判,可以预测拍摄重点和场景,甚至预测演员的动作转换。
5、相机选好位置后,眼睛始终从取景器中看演出,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这时你还要做一个小动作,就是在舞台转换灯光时,你先拍一张闲片,看看曝光组合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你就可以及时调整。免得当精彩瞬间出现时你按下快门后,因为曝光组合不合适成为废片。
6、善于利用变焦镜头的优势,当演员的姿态较好的时候就拍姿态;当演员表情较好的时候就拍特写。把感人的画面保留下来。
总之,以上所说的你都能熟练掌握了,就能拍好舞台演出照片,满足你创作的需要。
5. 单反相机拍出来的效果图
曝光
曝光数据的调节需要用敏锐的眼力来确定。我永远都是使用手动调节,因为在拍摄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稍微的过曝,而设置成光圈/快门优先或是自动曝光,基本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亮度要求。这张照片是在阴天的情况下拍摄的,并且不是开阔的空地,左边和右边都有高墙。这样的位置有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就是孩子眼睛里有catch light,亮亮的,正是两面墙前方空地的亮光反射进来。
白平衡
白平衡也是需要下功夫来让大脑记忆的。每个相机的性能不同,比如富士相机在“阴天”模式下,照片色调会非常暖,桔黄色成分明显增多,而同样在尼康D200中应用“阴天”就不会有那么明显的桔黄色调。所以觉得你拍摄的光源或色调有点改变了,那就要及时调整白平衡的设置了。
服装
服装颜色亮丽 + 简单的背景 + 正确的曝光 + 正确的白平衡 = 颜色亮的照片。
要注意颜色亮并不等于颜色多。衣服则是越简单越好,如果混搭不出来感觉,宁可从简。要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如果孩子肤色偏黑,偏黄就不太适合穿深红色或橘色系的衣服,因为衣服的颜色会多少反射在皮肤上,这样会让肤色更难以达到亮丽。
后期
如果觉得照片不够亮,方法就是上调曲线,将直直的曲线按照你想要的效果,拉成弓的样子(朝上是亮,下是暗)通常曲线一变,照片会相对的发白,像洗过一样,所以这就需要在用另一个图层,然后在这个图层上把柔光softlight加上(图层下面那个下拉框就是可以选择柔光的地方),如果觉得颜色还是淡,可是尝试加两次柔光:)(大多情况不需要这样的)如果还是觉得红的不够红,绿得不够绿,可以调节饱和度
1.相机选择文件存储格式为无损格式用电脑校,这种方法能出超高水准的艳丽程度。
只要后期存储格式正确,可以再次后期,达到极致水平
2.相机选择鲜艳模式自动出压缩格式JPG,此种格式后期范围有限。色彩一般
3.相机选择艳丽,TIFF格式,然后用电脑后期,此种格式艳丽程度高,近似无损。
4.相机直出压缩格式如JPEG,JPG用电脑软件后期调整,艳丽程度低,高程度容易溢色
一、用RAW格式拍摄,保证最大的信息量
1.定位相对专业的相机,都会提供RAW格式给用户选择,一般情况下,笔者都习惯使用RAW+JPG(最佳)来进行拍摄。虽然这样会使存储卡很容易就拍爆掉,虽然很多时候最终都不会用到RAW,但笔者依然有保留RAW原始文件的习惯,因为它可以记录下当前技术条件下,你能够获得的最大的照片信息量--对于追求最佳画质的朋友来说,无RAW不欢。
2.说起RAW,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技术名词,叫色彩深度。色彩深度的单位是bit,普通的jpg照片色彩深度为8bit,这意味着RGB这三种颜色,每个颜色有256个等级,组合起来可以产生总共256*256*256即约1677万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目前主流显示设备的显示极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够用。
3.但是与RAW格式的色彩深度相比,JPG就显得异常单薄。目前主流单反/单电相机支持拍摄12bit的RAW文件,12bit表示RGB每种颜色都有4096个等级,组合起来可以产生超过687亿种颜色!某些高端单反相机支持拍摄14bit的RAW,在理论上可以记录4.3万亿种颜色。与这些内功深厚的高手相比,JPG实在没有太多的内涵可以挖掘。
4.可以记录更多的色彩,代表着照片拥有更丰富的过渡,虽然这一特点在普通的6bit或者8bit显示器上没办法看出差别,但是却可以让后期调整的空间变得更大,而且在高端显示器上调图或者最终打印输出时,亦能看出非常明显的区别。举个例子来说,用JPG格式拍摄晴朗的天空,后期拉色阶或者动曲线的话,经常会出现天空颜色分层的现象,这就是由于相机记录的蓝色层次太少,经不起后期调整;而使用RAW格式拍摄,蓝色层次够丰富,即便后期有更大的动作,依然能够保证有足够平滑的过渡。
二、用尽量低的ISO,保证纯净画质
1.对于胶片来说,感光度越低,颗粒越细腻,可以记录更平滑的过渡以及更丰富的细节;感光度越高的胶片,颗粒感越明显,细节损失越大。当数码相机发展到今天,高感影响画质的问题依然没有获得很好的解决,尤其是早期使用的CCD传感器,低感画质很棒,但是高感画质却相当糟糕,这也是高感相对强悍的CMOS逐渐取代CCD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与CCD相比,CMOS传感器在高感画质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目前高端单反相机最高感光度已经超过ISO 2200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可以让我们在光线更加极端的环境下成功的拍摄出可用的照片。然而,可用并不等于画质好,想要获得最佳画质,艺臣文化摄影建议还请使用尽量低的感光度。
3.尽量低的感光度,并不是说只能使用ISO 100。对于采用1/2.3英寸传感器的小卡片相机而言,ISO建议不要超过400,因为像素实在是太密集了,分散到每个单独像素的光线实在是太少了,胃口本来就小,还不让它“吃饱”,画质可想而知一定不怎么样。另外,目前厂商大力宣传的背照式CMOS,在单个像素进光量方面的确有进步,但是这点儿优势也被厂商过度追求高像素而消磨殆尽。
4.对于主流的APS-C级单反/单电相机而言,尽管最高感光度亦飙升至ISO 51200甚至更高,但是从测试以及实际拍摄的经验来讲,ISO 800-1600是保证画质的最高极限。当然,这个标准跟像素多少也有直接关系,对于某些像素高达2000万以上的APS-C机型来说,使用低感是获得最佳画质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