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机焦距对应的角度
相同的监控距离,不同焦距下,设备成像效果图
(表格中2MP/3MP表示的是像素200万/300万)
摄像头的视野剖面为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顶角为摄像头视场角,三角形高为监控距离,底边为视野宽度。
一个镜头从物理的角度来讲,焦距和视场角是一一对应的,一个确定的焦距就意味着一个确定的视场角。
焦距数值越小,视场角越大,所观察的范围也越大,但距离远的物体会分辨的不是很清楚;
焦距数值越大,视场角越小,所观察的范围也越小,只要焦距选择合适,即便距离很远的物体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 相机焦距和视角
相机镜头上面的mm是焦距。
焦距的定义:指镜头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用f表示,单位mm。根据焦距不同,镜头可以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镜头是否能够变换焦距,分为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焦距的定义:指镜头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用f表示,单位mm。
焦距与视角的关系:焦距与视角呈反比关系,焦距越大,视角越小;焦距越小,视角越大。
如果上面写的是14——140mm,则代表它的焦距范围支持14mm到140mm,一般情况下,在最初始的数字后面。
3. 镜头焦距对应角度
这是镜头的不同焦距,区别是角度与扩大倍数。
1、这些焦距一般都是用在监控摄像机和手机的镜头;
2、3.6MM照射的角度为90度左右,6MM角度为50度左右,8MM角度为40度左右;
3、3.6MM用于5*5米左右场所 ,6MM用于8-10米左右场所,8MM用于10-18米左右场所 。
4、镜头越小看的越近,但是视觉范围越宽;镜头越大看的越远,但是视觉范围越窄。
4. 相机焦距对应的角度是多少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规定的?
眼镜的度数是这样规定的
规定:
焦度D=1/f(f:焦距。单位要用1/米。1/米又叫屈光度)
眼镜度=D*100
*****
如f=40cm=0.4m
D=1/0.4=2.5屈光度
眼镜度=2.5*100=250度(老花)
如f=-40cm=-0.4m
D=1/-0.4=-2.5屈光度
眼镜度=-2.5*100=-250度(近视)
*****
近视镜用凹透镜,焦距:f为负
老花镜用凸透镜,焦距:f为正
生活中不说"-",就说近视眼***度.
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说的1.5是视力,也就是国际标准视力表中能看到第几行所代表的数字,1.5就是能看到第13行,这只是一个检查标准。
200度是指的屈光度,就是屈光系统的焦距F的倒数,我们配眼镜时所说的“度”与屈光度的关系是:1屈光度=100度。
但视力和度数之间并没有换算公式,因为视力和度数是不成正比的,比如说某人近视度数为800度,看远视力表时能看到0.12,而另外一个人近视度数为300度,看远视力表只能看到0.1。
1、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其凸度越大,屈光度数越大,反之越小。换言之,对同一只眼球而言,近视度数越高,眼球越突出,需戴近视镜度数越高。
2、眼球的屈光系统是个可调的“凸透镜”,因而形态可变,当眼前放上凹透镜时,眼球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眼睛能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和近视或老视患者戴镜能适应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3、由于普通眼镜与眼球相分离,形象直观,容易计算。本节探讨的重点是眼镜对眼球屈光的影响,对有关眼镜的论述,都是针对普通眼镜。戴角膜接触镜与普通眼镜在屈光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其原理和技术在眼镜行业已经很成熟,因此不再论述。
4、在屈光学中,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屈光度数为P1、P2两透镜组合产生的屈光效果才是屈光度为P1+P2的透镜。在眼球与透镜组成的光路中,在效果上或定性的计算中,也可以有P1+P2这种情况,这并非透镜组合后的实际屈光效果,而是一种简化和近似,因为眼睛具有自我改变屈光度的能力。虽然较难用实验验证,但从眼球的调节效果看,它应当具有抵消镜片屈光度的作用,而该公式却具有简化计算的作用。对于眼球和透镜所组成的系统来说,至多是两个透镜组成的屈光系统,因此可以利用屈光学理论进行计算。当戴上透镜时,因眼球特殊的调节作用,将透镜的屈光度和眼球调节适应后的屈光度相加减,也可得到近似值,虽然与准确地测量眼球的屈光力尚有一段距离,但在效果上却接近。在该论证中,尽管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但实验和测量都非常困难,就象配制近视镜需要试戴一样,在用来指导配镜的过程中还要进行试验。
5、从眼球的屈光特点看,有人测得眼球的静屈光力为+58.6D,这虽然是一特例,但也基本反映出眼球具有很强的屈光力,其调节相对较小,正常眼为0——10D左右,近视眼为n——10D(n指眼球的近视屈光度数)左右,而它又固定在眼眶内,因此对某一个人来说,可以认为眼球的屈光系统——“透镜”的中心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在以后的计算中,可认为像距为常数K,对于眼球的屈光来说,如果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该屈光系统仍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1/u+1/k=P
其中K是常数,P为眼球的屈光度数,是变量,意思是不同的人看不同距离的目标和不同的人眼球的屈光度数不同,U指目标到眼球的距离。
该公式成立的条件是:某一时刻,眼睛看某一距离的目标,且目标在眼睛的近、远点之间。
从公式看,正视眼看无穷远处时1/u=0,上式可化为P=1/K,可令1/k=P0,即P0为眼球的静屈光度。当看距眼球为L的目标时,“透镜”成像公式变为1/L+1/K=1/L+P0,1/L为眼球增加的屈光度数,1/L+P0即为眼球看距离为L的目标时的屈光度。
对于戴镜者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眼球到眼镜中心的距离约为1.2——2.4CM,以下用h表示,但对于某人某一时刻的值是确定的,设屈光度为P'的透镜的焦距为F,当看距离为L的目标时,镜片成像公式如下:
1/L+1/V=P'==>1/V=P'-1/L①
此时透镜所成像到眼球这一“透镜”的距离为|V|+h,眼球的屈光情况满足公式:1/(|V|+h)+1/K=P②
从公式看,如果|V|比h大得多,根据①公式,②式可近似简化为:
1/|V|+1/K=D=|D'-1/L|+1/K③
由于眼睛透过透镜看到的是虚像,V<0,则1/|V|+1/K=1/L+1/K-D'=D1+D0-D'
从该公式看,|V|的大小取决于物距L和透镜的焦距,考虑到实际情况,近视眼镜的屈光度大多数大于-6D,学生看书、写字的距离大多大于0.25M,而且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知,凹透镜屈光度数P'(注D'<0,下同)越小,|V|越小;物距越小,|V|越小,如当D'=-5,U=0.25时,|V|=0.111M,仍比0.02M大很多。所以作为理论计算,在看距离不太近、镜片度数不太高的目标时,可忽略h,这样可简化计算,有利于定性分析。
换言之,对于薄透镜来说,如果忽略眼球到镜片的距离,可以认为因戴近视眼镜致使眼球调节增加的调节度数等于透镜的屈光度数。在眼球与眼镜组成的光学系统中,各部分所产生的屈光度数可近似相加减,这种分析可使计算简化,使问题变得容易。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们将利用这一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近似计算。
6、误差分析。如果以公式为标准,那么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对此分析。
(1)因为眼球的调节与形变同时进行,有调节就有形变,有形变就有眼球前后径的变化,还由于晶状体和角膜本身形变而导致的角膜、房水、晶状体所组成的“凸透镜”光心的变化。虽然近视或老视本身并不能说明其前后径的变化(一说,近视眼是眼球成像在视网膜前方,但近调节的过强或睫状肌不能放松都可实现这一点,不能充分说明眼球前后径变长),但更不能说明其不变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公式中K只是一个近似,而且近调节幅度越大,K值变化越大,这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原因。但考虑到在眼球调节中,晶状体的屈光度调节和眼球的屈光度(约60屈光度)相差很远,而眼球调节幅度一般少于10个屈光度,相对较小,角膜屈光度变化更小,因此,可认为“透镜”光心到视网膜的距离几乎不变。
(2)因每个人的眼球前后径不等,对不同的人而言,K并非常数,很难准确测量,但具体到某一个人的某一阶段而言,眼球前后径不变,可认为K是常数。
(3)对不同的人而言,眼镜片到“凸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是一较难测量的变量,这也影响到计算的准确性。由计算可知,h增大时,误差增大,反之越小。
7、在眼前放置透镜时,与正常眼相比,如果眼睛仍然能看清目标,从眼球的调节效果看,眼镜首先抵消眼球调节的不足,因此在以后的计算中,只要在眼球正常的调节范围内,用于抵消透镜的效果在理论上能够成立,我们无须注意眼球实际屈光度的变化。对眼球来说,不管戴多少屈光度的眼镜,要看清前面的目标,必须低消眼镜的作用而增加屈光度调节。
8、由于配镜误差、适应等原因,即使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理论对于实践也只是一种近似,眼球调节幅度较大时,这种简单化、理想化的理论会因自身形变而使误差增大。再者,镜片到眼球光学中心的距离随不同的人而不同,这又无法用物理公式表示,在具体配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对于眼球和镜片所组成的屈光系统来说,镜片度数是确定的,而眼球的屈光度数却是个变量,因此,把眼球看成是一个可调凸透镜的意思是:眼睛透过眼镜能看清某一目标时,眼球的屈光度数确定,因而完全可以利用屈光学理论进行计算,但眼球看目标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其屈光度数也随之变化。
10、对眼球与眼镜组成的屈光系统而言,只有两个“透镜”组成,可看成一个等效的透镜组,透镜的度数可相加减,比如一个+5D的透镜,可看成是一个(+2D)+(+3D)的透镜组,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成立,但在理论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5. 相机焦距与角度的关系
物镜后节点至焦点的距离称焦距。镜头的焦距作用主要是改变镜头的视角。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即光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照片发虚和焦距没有关系。每只镜头设计上有最短拍摄距离。短与这个距离不能对焦所以发虚。焦距越长,镜头越长也是错误的。35mm的定焦头由于生产厂家不同设计不同有些要长与50mm的定焦头。
6. 相机的焦距是指哪里的距离
何为焦距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光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即光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作为摄像头一个重要的参数,经常会在单反相机的镜头上碰到,但是关于它对图像的影响一直停留在一个感官的理解,焦距长远处可以更清晰,焦距短近处可以看得清,长焦端视场角小等等之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了被摄物在成像介质(胶片或CCD等)上成像的大小,也就是相当于物和象的比例尺。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的所成的象大,镜头焦距短的所成的象小。根据用途的不同,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几毫米,十几毫米的,也有长达几米的。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但这仅仅是单片薄透镜的情况,由于照相机的镜头都是由许多片透镜组合而成的,因此,情况远不是那么简单。镜头的焦距分为像方焦距和物方焦距。像方焦距是像方主面到象方焦点的距离,同样,物方焦距就是物方主面到物方焦点的距离。必须注意,由于照相机镜头设计,特别是变焦距镜头中广泛采用了望远镜结构,物方焦距与像方焦距是不一定相等的。我们平时说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是指像方焦距。
7. 相机焦距是
初中物理认为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照相机中 焦距f<像距<2f 才能成像。
这就是焦距
8. 相机焦距对应的角度怎么调
将镜头准确安装到监控摄像头上。将镜头光圈尽可能开到最大(目的是缩小景深范围,以正确找到成像焦点)。通过变焦距调整(ZoomIn)将镜头推至望远(Tele)状态,拍摄10m以外的一个物体的特写,再通过调整聚焦(Focus)将特写图像调清楚。
进行与上一步相反的变焦距调整(ZoomOut)将镜头拉回至广角(Wide)状态,此时画面变为包含上述特写物体的全景图像,但此时不能再作聚焦调整(留意:假如此时的图像变恍惚也不能调整聚焦),而是预备下一步的后焦调整。
将监控摄像头前端用于固定后焦调节环的螺钉旋松,并旋转后焦调节环(对没有后焦调节环的监控摄像头则直接旋转镜头而带动其内置的后焦环),直至画面最清楚为止,然后暂时旋紧螺钉。
重新推镜头到望远状态,看看刚才拍摄的特写物体是否仍旧清楚,在望远状态下,假如特写物体已经清晰了,旋紧螺钉,将光圈调整到适当的位置,怎么调摄像头焦距就大功告成。
扩展资料
广角镜头:视角在90度以上,一般用于电梯轿箱内、大厅等小视距大视角场所,镜头一般选择为2.8MM或2.5MM;
视角在60度以上用于5*5米左右场所;镜头一般选择为3.6MM 4MM;
视角在50度以上用于8-10米左右场所;镜头一般选择为6MM;
视角在40度以上 用于10-18米左右场所,镜头一般选择为8MM;
视角在30度以上 用于20-30米左右场所,镜头一般选择为12MM~16MM;
视角在20度以上 用于30-50米左右场所,镜头一般选择为25MM;
长焦镜头:视角在20度以内,焦距的范围从几十毫米到上百毫米,用于远距离监视;
变焦镜头:镜头的焦距范围可变,可从广角变到长焦,用于景深大,视角范围广的区域;
针孔镜头:用于隐蔽监控。
镜头越小,监控的面积越大,而图像物体相对较小;镜头越大,监控的面积越小(窄),而图像物体相对较大。下图表达了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机的镜头的可监控角度与监控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