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头景深计算公式
光学计算的原理是传统的的光学成像的原理就是几何光学成像,核心只在镜头。比如说一个镜头,后面摆一个胶片或者一面屏幕,这样都能看到图像,拍到的是什么像,看到的就是什么像。
而计算成像中的成像首先要运用到光学的组件和技术,第二要运用图片信号处理的技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做成的成像技术,比如说我们现在要说的复眼成像和光圈景深联合延拓成像等,可以用计算成像做任意高分辨率的成像和光圈景深联合延拓成像。
在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传输光的方法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则正在研究如何产生光。萨里大学的凯文·霍姆伍德教授最近通过将原子大小的罗网置入硅中,迫使其发光。这些罗网将电子围困,迫使其发出光子。结果研制出在室温下工作的硅发光二极管(LED)。这一发现对电脑工业来说可能是重要的,因为该产业完全依赖硅。
硅构件工厂的建设耗费数以十亿计的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大电脑公司十分乐于继续使用硅。此外,光子晶体的问世使得继续研制与今天的电脑一样小,甚至更小的电脑成为可能。但光并不是唯一的竞争对手。IBM公司正在研制碳纳米管,即卷起来的六边形碳薄片。它们是一根人发的5万分之一那样细,能够取代电线和晶体管。
2. 相机镜头景深
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结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记录得较为清晰。超过这个范围就不清晰了。这就是说,镜头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镜头的这种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被摄影物纵深的范围便为景深。当镜头对准被摄景物时,被摄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围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范围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个电视画面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全景深。
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前面清晰而后面模糊,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后面清晰而前面模糊,还有的画面上是只有被摄体清晰而前后者模糊,这些现象都是由镜头的景深特性造成的。可以说,景深原理在摄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景深,将有助于拍出满意的画面。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3. 镜头景深什么意思
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相反焦距越短,景深就越长。
4. 镜头景深标尺图片讲解
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所谓单反镜头上数字对焦框,实际上应该是景深标尺,用来估算拍摄景深的。
通过景深标尺,可以估计在不同的光圈数值下, 镜头拍摄出来影像的清晰范围。 景深在光学中是一个描述在空间中可以清楚成像的距离范围。虽然镜头只能够将光聚到某一固定的距离,远离此点则会逐渐模糊,但是在某一段特定的距离内,影像模糊的程度是肉眼无法察觉的,这段距离称之为景深。5. 镜头景深表怎么看
镜头最外圈标注有黄色A,以及白字1.7、2、2.8、4、5.6等等,表示的是光圈的大小,转动光圈环使这些数字对准最前面的小白点,则代表当前的光圈值。
后面黄字标准的0.6、0.7、0.8等代表正常摄影的焦距,意思是正常模式下最近对焦距离为60CM,最远距离为无穷远,自动模式下不用管,手动模式下转动对焦环,这些数字对标镜头对焦点所在的距离,后面白字0.17、0.2、0.25等等代表近摄模式下的焦距,意思是近摄模式下最近对焦距离为17CM,读数与上面正常模式下一样。
再后面的很多竖线并且两边对称的4、8、11、16等白字和白线,则是景深表。数字部分代表光圈值,左右相同数字之间的白线,则是景深范围,位置刚好对应对焦环上的焦距数字,例如光圈是F4的时候,则看景深表左右两个数字4所对应的白线,位于两段白线之间的对焦环上的数字,则是景深数字,代表在这个对焦距离内,拍摄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6. 镜头的景深计算
单反怎样做到很大程度的景深?
【以下图文均为剑舞影像原创,特此说明】
当下手机拍照功能是相当强大的,但是它在画质及景深表现上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景深的表现,是单反的很强优势所在。
有些朋友会问,到底怎样才能用单反和镜头来表现出景深效果,表现出绝美的虚化效果呢?下面我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背景的虚化是怎样产生的。
1、光圈
光圈大小,这是决定虚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平常我们拍摄照片,最便捷的景深控制就是通过光圈大小来变更的。
2、焦距
我们拍摄的镜头有长有短,在景深控制上,长焦镜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虚化会更好;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虚化会比较弱一点。所以我们一般是常用广角拍摄风光;长焦拍摄人像等。
3、距离
是的,距离也是影响景深的一个因素,我们距离主体的位置距离越近,景深越浅,虚化越好;如果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虚化弱化。
其实在我们的实践拍摄中,以上三个方面是同时影响画面的景深的,绝对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多练习、多拍摄,相信大家会总结出虚化表现的经验的。
另,不是任何题材的拍摄都需要虚化,我们也是要根据我们的拍摄题材或是追求效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虚化的表现。灵活运用才是最为重要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与见解,欢迎各位朋友补充或评论。
剑舞影像,西部摄影爱好者,期盼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7. 镜头景深计算公式的依据
这应该算是个经典问题了吧先说景深景深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δ——容许弥散圆直径f——镜头焦距F——镜头的拍摄
光圈值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ΔL2——后景深ΔL——景深前景深ΔL1=FδL^2/(f^2+FδL) (1)后景深ΔL2=FδL^2/(f^2-FδL) (2)景深ΔL=ΔL1+ΔL2=(2f^2FδL^2)/(f^4-F^2δ^2L^2)可以看出,除去焦距和拍摄距离外,影响景深的参数还有弥散圆直径一般来说达到全幅高度1000对线的解像度就可以算是"清晰"了。这要求在底片上同样应该达到1000对线。对于135底片,弥散圆直径就应该小于24/1000 = 0.024毫米;对于APS-C底片应该小于15/1000 = 0.015毫米
下面来说焦距aps系统和全幅系统对比,经常说等效焦距,那么说我买一个70-200MM的镜头放在aps上用,用等效系数一算(一般是1.6左右),我买了一个70*1.6-200*1.6的镜头啊,约等于110-320MM啊,那我不是赚大发了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焦距可以理解为视角请看下图以50mm来说,如果说全幅得到了这个镜头的所有成像(最外圈区域),在和被摄主体等距的情况下换成aps-c系统,你得到的成像就是aps-c那个区域,外面的图像等于被剪掉了那么如何在aps-c得到50MM在全幅上拍下的全部图像吗?答案就是往后退,增大拍摄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也就是1.6倍左右。也就是说什么等效焦距实际上是改变了成像的视角(也就是成像范围)这时你的景深参数:对焦距离,发生了变——所以景深也会变化所以会出现2种情况一、全幅 相机-------------摄距1米--------------主体aps-c 相机---------------------------摄距1.6米-----------------主体这种情况下,你在aps-c上得到了全幅拍下的全部图像但这时由于摄距变化了,景深就会变化了二、全幅 相机-------------摄距1米--------------主体aps-c 相机-------------摄距1米--------------主体这种情况下,假设不考虑弥散圆的情况下,两个系统下你得到的景深是基本一致的但aps-c损失了最外圈的画面,而且考虑到两个系统的弥散圆是不一致的,所以景深也不会完全一致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