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藏摄影圣地
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它也是全世界14座海拔超8000米的山峰中唯一一座完全位于中国境内的山峰。
从萨嘎经希峰岔路到佩枯措希夏邦马峰景区,过佩枯措沿公路继续前行,在路片有一尺清澈的湖水可以拍下雪山的完美倒影。
日照金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希夏邦马峰的营地,看到日出、日落已经是每天可以遇到的幸事。当你攀登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度时,遇到天气好的日子,日出、日落就在你的身边,你自己也就是日照金山里的一部分了。当然,你必须适应高反,忍受身体的不爽,你才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2. 西藏摄影作品
只用17-55并不重复而且你可以不带18-135了135的长焦端并不好用
广角和长焦在藏区用处都很大大场面的风光用高素质的广角镜头色彩会表现得很好
让然如果你有拍摄人文的需要小钢炮就挺有用了一般比较精彩的人物特写都是使用长焦头来刻画的
具体配置那一款还是要看你主要的拍摄方向
另外记得带个数码伴侣相机上别删片子使用NEF拍摄否则你会后悔的
3. 西藏摄影旅游
去西藏旅行,拍照的技巧,有时候的确很重要,经常出来玩的人,都知道,去西藏的时候要带一件红裙子,红围巾,没有现代的可以在路上购买,拍出来的照片,肯定有效果,硬件一定要准备好,当然,人也要长的好,人长的不好,可以拍背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技巧。
拍摄手法,一方面人景合一,有时候人是给景色的点缀,同时,也表现出了景色使人的点缀,在湖边拍照,要找到对应的景色,当然,也要选择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法,还有拍摄的器材,也要有所选择,色泽分明,很重要,包括光线配合,人物配合,造型配合,这些都需要适当的配合,必要的时候,还要营造出一些,特殊的场景,那就显得更加的协调。
给大家简单的,支招一二,第一,人物和景色的匹配,在搭档情况下,人物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表现,让自己更加妩媚,一般情况下,抬头,提群,水滴,水泡,这些可以增加很多生动场景,颜色要分明,动静分明。
第二,可以抢拍,因为人在活动过不会有很回有很多经意的一些动作,很美,这种自然美也是我们所最求的,而不是刻意的摆造型,刻意的摆造型,那是专业摄影师做的事情,而我们平时的随拍,寻找一些特殊场景,最主要是构图能力,借助景色,人物,合二为一,专拍一些重要的场景,也是很有意义的哦。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到西藏旅行,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藏区自驾游,回复关键词,就会有一系列关于到藏区旅行的一些小常识,最后,祝你们玩得开心。
4. 西藏摄影线路
川藏线:是进入西藏首府拉萨的四条公路之一,沿途自然景点极多。途中要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隘,跨越14条波涛汹涌的江河。驾车从成都出发进入西藏有南北两条线路,全程约需要5天。南线经过雅安(雨城)、泸定(红色名城)、跑马溜溜的康定,翻海拔4270米的折多山,观摄影天堂新都桥的美景,赏理塘赛马会的盛况后进入西藏芒康,再过左贡、八宿、波密、林芝最后到达拉萨。这条线路全长2150千米。北线经汶川、马尔康、炉霍,翻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过德格,渡金沙江,沿江达、昌都抵拉萨,全长2400千米。川藏线沿途以藏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厚,一直以来都是自助背囊客心中的首选。
新都桥
波密
滇藏线:起于云南大理,经剑川、香格里拉、德钦在芒康与川藏公路南线汇合,全长714千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进藏公路。此路线云南段的食宿条件、路况条件较好,其余路段条件情况较差,经常遇到泥石流和塌方,班车很少,只能搭便车。物资供应往往供不应求、价格昂贵。走这条线路最好错过雨季(8-10月),行车前打听好前方路况,准备较多的干粮等。普通游客不建议走此条路线。
香格里拉
芒康
新藏线:我们主要讲219国道这条线路,也就是新藏西线。被称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途中需要翻过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最高的界山达坂海拔高达5248米。从海拔900多米的新疆途径5200米的山口再到4500米的阿里,这对身体承受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所以新藏线往往作为出藏路线而不是进藏路线。由于冬春季节多处山口大雪封山,游客最好5月到十月中旬走这条线路。
阿里
青藏线:分为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起于青海省西宁市,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公路全长1937千米,是内地进入西藏路况最好、坡度最缓、危险行最小的线路。沿途要经过昆仑山口、沱沱河、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口等地,见证三大圣湖之一“纳木错”美景,犹如一块耀眼的碧玉,镶嵌在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羌塘高原上。
可可西里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相见。西藏,是你身边说不完
5. 西藏摄影圣地在哪里
藏区旅游,不用到景区,因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蓝天白云和鲜花盛开的地方,随处都可以拍一张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