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术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一般指摄影,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2. 摄影术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1947 年,英国人丹尼斯盖博(Dennis Gabor)在研究电子显微镜的过程中,提出了全息摄影术(Holography)这样一种全新的成像概念,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全息术的成像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以条纹形式记录物体发射的特定光波,并在特殊条件下使其重现,形成逼真的三维图像,这幅图像记录了物体的振幅、相位、亮度、外形分布等信息,所以称之为全息术,意为包含了全部信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全息图像的成像质量很差,只是采用水银灯记录全息信息,但由于水银灯的性能太差,无法分离同轴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学家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却没有使这一技术有很大进展。
1962 年,美国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术的基础上,将通信行业中“侧视雷达”理论应用在全息术上,发明了离轴全息技术,带动全息技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技术采用离轴光记录全息图像,然后利用离轴再现光得到三个空间相互分离的衍射分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所需的图像,有效克服了全息图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1969 年,本顿发明了彩虹全息术,能在白炽灯光下观察到明亮的立体成像。其基本特征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个一定宽度的狭缝,限制再现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据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牺牲垂直方向物体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体信息,从而降低对光源的要求。彩虹全息术的发明,带动全息术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全息技术采用卤化银等材料制成感光胶片,完成全息图像信。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劳伦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数字全息技术,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时代。
到了 90 年代,随着高分辨率 CCD 的出现,人们开始用 CCD 等光敏电子元件代替传统的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质记录全息图,并用数字方式通过电脑模拟光学衍射来呈现影像,使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全息技术的成像原理是,首先通过 CCD 等器件接收参考光和物光的干涉条纹场,由图像采集卡将其传入电脑记录数字全息图;然后利用菲涅尔衍射原理在电脑中模拟光学衍射过程,实现全息图的数字再现;最后利用数字图像基本原理再现的全息图进行进一步处理,去除数字干扰,得到清晰的全息图像。
数字全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全息技术和电子成像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电子元件记录全息图,省略了图像的后期化学处理,节省了大量时间,实现了对图像的实时处理。同时,其可以进行通过电脑对数字图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得到图像的强度和相位分布,并且模拟多个全息图的叠加等操作。
必须需要认清的一点:真正的全息成像目前还没有真正进入应用阶段。其实,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全息 3D 的应用,大多运用的是一种伪装的全息技术——即全息投影。
真正的全息影像可以不通过过任何介质,从地平线上的空气中就能显示出来影像,而且观看角度可以随意变换,体验者能够从三维立体的画面之中穿梭自如。但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直接通过空气不通过其他介质呈现的技术并没有出现。目前,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舞台表演中运用的全息技术,都是“佩珀尔幻象”或是全息投影技术。
3. 摄影由技术转变为艺术的历史发展及流派
“画意派”诞生在摄影发明之初,一些摄影师在拍摄和后期处理时极力模仿绘画,为这门还不被广泛认可的新的艺术形式争取一席之地,当摄影基本确立地位后,这一流派便走向衰落。事实上,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从未停止,当今的艺术家们,依然不断从绘画中汲取灵感,或是用摄影的手法重新定义绘画,积极探索并拓展着艺术的新边界。
“恶搞”美术史
摄影师森村泰昌195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78年进入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学习绘画、摄影和木刻艺术。他自幼就有强烈的妄想癖,曾经幻想着发明一种伟大的药品来拯救世界上所有生病的人,他表示:
“我之所以进入艺术界,正是这种妄想癖的结果。在这里人们将无法拒绝我,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认真地领略我的妄想世界,并最终进入这个世界。”
森村泰昌的成名作是《自画像梵·高》。1985年,在一个小型展览上,他在自己脸上和衣服上涂上油画颜料,用纱布包了耳朵,戴上用橡皮泥仿制的棉帽,叼着烟斗,请人拍摄了一张酷似梵·高名作《自画像》的照片。森村泰昌站在一个东方人的视角,通过化妆和自拍的方式,潜入西方艺术史上的名作之中,使经典作品的意义产生变异,这既让他体会到与名作对话的快感,同时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艺术史进行了解构。
4. 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婚纱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在我国是20世纪20年代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婚纱照发展史如下: 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式婚纱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岥,新人们往往喜欢身着红色礼服。古时候有个传统习俗: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西式的白色婚纱刚流传如中国时,并没有让人接受,反而结婚照却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轰动。”20世纪的中国还在满清的统治下,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虽然这时候摄影技术付入国内,但是人们的魂对照片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新人结婚很少有什么结婚照。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传白色衣服的,上左图这张新人合影,难得穿长袍马褂,女的穿长面袍,人物造型机械,应属这一时期或稍晚。。右边这张难得也是当时比较盛行的长褂配上女的长袍,而新娘当时的头饰也已用上长的丝绸。 到了民国初期,过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凤冠霞岥让人掬的越来越土气,于是旗袍装等渐渐开始取代古老的结婚礼服。但最大的转变还是在拍照的观念上。据记载,那时候照相只在大城市的官僚社会才有所出现,每逢大事时都想拍照留念,尤其是结婚的时候拍一组结婚照是一种高档时尚,可是当时的拍照表情都非常严肃拘谨。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轿的是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在新朋友的拥下,步入庄严的教堂,代替新娘的是西式的司仪,新人交换式指,互致亲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将新娘抱进车内,去渡他们的新婚蜜月,上图是20年代的婚礼合影照,后面的建筑物应是教堂,新娘,新郎以及宾客,小花童的服饰都很西化,他们的婚礼也一定是西式婚礼.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沙,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沙,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牌色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私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到了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媳妇,有从新找回了自我,回望20世纪80年代初的婚纱照,很多人觉得很傻。那时候婚纱照慢慢复兴,但模仿得有些不论不类,比如新郎一定要拿着白手套,却没有燕尾服。新娘捧着失真的塑料花,还非得站在高高的木头墩子上。有当事人会议桌,照相只花了8元钱,后来又放大,上颜色,优化了12元,在当时算是比较奢侈的。照相馆里就意见婚纱,没的选择,婚纱直接涛在裤子外面,新娘也不用化妆,几分钟就拍完了。 80年代后期又开始穿上婚纱和西装,到90年代人们结婚都会拍组婚纱照,然后挂在床头,这期间观念的变化是飞跃性的,尤其是结婚时必须拍一套婚纱照,一直流行到如今.可惜的是,90年代在盛行婚纱照和艺术照的同时,化妆技术实在不怎么样,如今看那年代的照片,新人化妆后往往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追求个性21世纪初唯美婚纱宣扬个性进入新世纪,婚纱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新娘们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从要不要穿变成了穿什么样的婚纱。 这是个最球唯美和个性的年代,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新世界的新娘或请来了专门的婚纱设计师,或重新穿上中式旗袍,并不忘为其入一分性感和妩媚,或穿上超短裙式礼服张扬着新租人类的个性语言。
5. 摄影术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的法国人是达盖尔。
6. 简述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1839年8月19日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一般指摄影,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
《摄影术的历史》并非一本普通的摄影书籍,也不是一本普通的纯讲历史的数籍,读《摄影术的历史》,可以在啧啧惊叹中提高我们对人类影像文明的全新认识。
内容简介
《摄影术的历史》所记录的史实专业而广泛。若非博学广识之士,很难全面无误地领悟其中的深意。
在《摄影术的历史》中,你将看到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真实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曾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