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期末考试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实施方案〉的通知》(内党发〔2018〕9号)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建立健全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2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对《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其相关成果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负责,盟市长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会同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局(以下称考核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考核检查工作。
第四条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实行年度自查、期中检查、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年度自查每年开展1次,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行组织开展;从2016年起,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期中检查在每个规划期的第三年开展1次,由考核部门组织开展;期末考核在每个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1次,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考核部门开展。
第五条 考核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确定的相关指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补充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等实际情况,对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提出考核检查指标建议,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考核部门下达,作为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第六条 经自然资源部认可的自治区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耕地面积、生态退耕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数据以及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分等定级成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加强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的动态监测,在考核年向考核部门提交监测调查资料,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考核部门依据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以及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采用抽样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和手段,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进行核查。
第七条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突出重点、奖惩并重的原则,年度自查、期中检查和期末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采用评分制,满分为100分,考核检查基本评价指标由考核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共同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完善。
第二章 年度自查
第八条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结合考核部门年度自查工作要求和考核检查基本评价指标,每年组织自查。主要检查所辖旗县(市、区)上一年度的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动态监测等方面情况,涉及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的盟市还应检查该任务落实情况。
第九条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应于每年5月底前向考核部门报送自查情况报告。考核部门根据自查情况和有关督察检查情况,将有关情况向各盟市通报,并纳入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
第三章 期中检查
第十条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中检查按照耕地保护工作任务安排实施,主要检查规划期前两年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以及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等方面情况。
第十一条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和考核部门期中检查工作要求开展自查,在期中检查年的5月底前向考核部门报送自查报告。考核部门根据情况选取部分盟市进行实地抽查,结合各盟市自查及实地抽查和相关督察检查等对各盟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形成期中检查结果报告。
第十二条 期中检查结果由考核部门向各盟市通报,纳入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
第四章 期末考核
第十三条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情况。涉及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的有关盟市,考核部门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耕地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对其耕地保护目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等考核指标作相应调整。
第十四条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和考核部门期末考核工作要求开展自查,在规划期结束后次年的5月底前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部门。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对自查情况及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十五条 考核部门对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抽查,根据盟市自查、实地抽查和年度自查、期中检查等对各盟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形成期末考核结果报告。
第十六条 考核部门在规划期结束后次年的9月底前将期末考核结果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第五章 奖 惩
第十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认真履行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成效突出的盟市给予表扬;有关部门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土地整治工作专项资金、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和耕地质量提升资金时予以倾斜。对考核发现问题突出的盟市要明确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盟市相关旗县(市、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第十八条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年度自查、期中检查和期末考核结果抄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政府办公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审计厅、粮食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粮食安全盟市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问责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下一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内政办发〔2012〕80号)同时废止。
2.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期末考试答案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3. 摄影测量与遥感试题
遥感技术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多种数据来源,从而扩大了摄影测量的应用领域;摄影测量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课程
摄影测量和遥感科学投术是一门艺术、科学和技术学科。
通过使用无人操作的成像和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记录和测量,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表示,从而获得关于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自然物体和过程的可靠信息。
5.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总结
非常好。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多角度、多时相、全天候的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为国家制定重大决策提供信息保障、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等许多领域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本学科适应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专业就业面广
6.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实训指导书
前景非常好。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多角度、多时相、全天候的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为国家制定重大决策提供信息保障、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等许多领域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本学科适应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专业就业面广
7.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知识
前景非常好。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多角度、多时相、全天候的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为国家制定重大决策提供信息保障、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等许多领域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本学科适应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专业就业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