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出是什么全画幅单反使用的镜头,在编号号有什么特别?
所有的非全副镜头都不能用在全副相巧让明机上,但所有的全副镜头都可以用在非全副机身上。
尼康的非全副镜头都有“DX”的标识;
佳能的全副头是EF,TS-E系列;非全副是EF-S系列;
索尼非全副镜头名称上滑毁都有“DT”这两个字母;
宾得的非全副镜头是DA系列;
奥林巴斯没有全画幅镜头;
徕卡全部为全副镜头;
卡尔·蔡孝告司只有一款索尼专用的16-80不是全副镜头;
腾龙的非全副镜头名称都有Di
II;
适马的非全副镜头名称中全部有“DC”;
佳能全画幅镜头型号前面是EF,非全画幅是EF-S;尼康全画幅镜头上没有标识,非全画幅镜头上有DX标识;镇码升适马DG标御老识为全画幅镜头,DC为非全画幅镜头;腾龙有Di标识的是全画幅镜头,Di
Ⅱ是非全画幅模蔽镜头。
二、徕卡镜头编号能分行水么
徕卡镜头是可以的。
从M系列问世后,现代的徕卡镜头命名渐渐变得比较明确了。众所周知,徕卡是以“镜头的最大光圈”来作为镜头命名的根据。通常我们要分辨一支镜头,大多会用焦距、最大光圈来区分,但是当我们用德雹乱语去念时,却非常诘屈聱牙,念起来又长又不顺口不过用中文发音却不太难,因此为镜头取个专有名字,也是为了顺口好记而已。
ReadOnlyMemo记忆读取功能在使用TTL闪光灯时,透过R8机身与镜头上的电子接点,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曝光控制。在持续光摄影时,R8机身会透过镜头上的电子接点哗雹得知镜头的特性,在P智慧型自动程式时,源芦档会尽量使用较佳的光圈拍摄。
三、徕卡单反的特点、热门型号以及价格的介绍
单反相机在市场上的品牌有非常多,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特色,针对的对象也有所不同,有些品牌的单反相机是比较有外形优势,体积小、质量轻、外貌美,但可能在技术上就不这么强势了,而有些品牌的单反相机则是大块头,便携性很差,但是技术体验却是极好的。徕卡单反相机是既有美貌,又有技术的存在。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徕卡单反的特点,以及徕卡单岩念启反的热门型号和价格。
徕卡单反的简介
徕卡相机并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起的相机,德国原装手工制作的徕卡相机。徕卡相机在现今生产的专业相机中,打开后盖你就可以看到,徕卡机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锤子碰才能毁坏。它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
20世纪20-50年代,德国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机王国的宝座。莱卡相机也是当时世界各国竞相仿制生产的名牌相机。
徕卡单反的特点
徕卡相机也同样进入到数码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徕卡M8和M9。德国制造相机(leicastore-china)
徕卡M8是一款数码旁轴相机。外型上看,绝对的复古,M8镁铝合金的机身,手感很好,机身背面采用了一块2.5英寸23万像素液晶显示屏,显示效果没的说。这款相机采用了一枚柯达所生产的1.33X片幅(27.018.0毫米)1030万像素CCD感光元件,镜头卡口兼容具有能够识别6位编码功能的徕卡M卡口镜头(焦距在16~90mm的徕卡系粗如列;1954年后出厂的所有21~90mm6位编码镜头);无6位编码M系列镜头,卡口倍率相当于35mm胶片照相机的焦距长度的1.33倍,可以选择的镜头,基本都是天价。快门速度1/8000秒-32秒,B门:4-1/8000秒,最高感光度ISO2500,机身不带有防抖功能。存储方面支持SD/SDHC卡,电池标配了一块3.7VDC/1900mAh的锂高辩电池。
M9延续了徕卡M系列相机的经典造型,外观改变不多。其机身采用柯达研发的23.9x35.8mm的全画幅CCD传感器KAF-18500,像素数达到1820万,传感器在周边微透镜的设计上与M8的传感器类似(周边微透镜偏向传感器中心,如此一来便可获得更好的周边成像表现)。并且采用了双影像处理器。
徕卡M9镜头兼容性与M8完全一致,所有1954年之后发布的21-90mm焦段镜头(数码或者非数码)均可支持,而且通过转接环还能支持其他的135mm交换式镜头。与M8一样,M9亦无低通滤镜,但是Leica官方声称,M9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滤镜来解决偏色问题。同时,还支持TTL侧光。
徕卡单反热门推荐以及价格介绍
1、徕卡S,价格是138800元。(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2、徕卡S-E,价格是148800元。(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3、徕卡S2,价格是175825元。(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4、徕卡S2-P,价格是215000元。(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上文中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徕卡单反相机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徕卡单反相机中的一些热门型号,以及这些热门型号的单反相机的价格是多少。总体来说,虽然徕卡单反相机的确是一款实力兼具的单反相机,但是徕卡单反相机的高昂的价格的确不是一般的小清新能够承受的起得,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单反相机品牌。
四、徕卡M3的徕卡M3
1954年在当时的西德科隆举办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Leica公司发表了日后取得历史性荣誉的照相机,那就衫败和是至今依然人气值很高的旁轴名机“Leica M3”。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具有AE功能的M7和带测光的MP,但我们毕竟不能忘记M型初代机的历史。
实际上M3是在改良了Leica BARNACK Model的诸多不足后产生的机型。首先是对镜头卡口的改进,把旋入式的螺丝口(也就是俗称的L口)改成了插入式的M口,使得交换镜头更加迅速。取景窗也由双眼式改成了单眼式,内枯皮装有50MM、90MM、135MM取景框,有视差自动补偿系统。取景窗的构成是由细微的三棱镜用胶粘合而成,在所有Leica照相机的取景器中光学结构是最为复杂。正是由于此特点,才有值得自夸的0.91倍的取景倍率,如此的高倍率使得取景器中的被摄体看起来明亮、对焦精度高,这正是M3所具有的最大魅力。
但是,出于成本的考虑,M3之后的M型Leica M2虽然继承了M3取景器的结构,但进行了简化。
M3的卷片也由BARNACK Model型的圆形旋转式改为把柄式。快门旋钮也统一为一个。更进一步的变化是装填胶卷时不仅仅是取掉底盖,为了装卷方便也可以打开和现行SLR不同的独特的或盯后盖。
可以说M3的出场给世界照相机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可以叫做“M3冲击波”。一直是Leica的竞争对手的蔡司因此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一直在全力追赶德国照相机的日本,终于从M3上看到了自己和对手在技术力量上的悬殊差距。深感在旁轴机上自己追赶不上德国的日本照相机厂家,也放弃了在旁轴上和Leica的竞争,全力转向了开发SLR照相机。正是此种转变,才有了现在日本各厂家的SLR领导照相流行的潮流,也最终使日本的厂家威胁到Leica的(当然也有当时德国人工费暴涨的缘由)生存,这是后话。可以说M3在充分展示Leica所具有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把此后Leica经营陷入困境的绳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因为Leica从此再也没有推出过能超过M3的机器了。
M3从54开始到66年12年间制造结束,总共生产了23万5000台(还有一说是68年结束,共生产了22万6000台,其中68年特别生产的机身号为:1206962—1206999,Leica还在66年生产过一批特别定做机,机身号为:1158996—1159000。如果按此计算的话,应该是13年,由于67年一台也没有生产,这是我自己根据资料总结的说法),其中大多数为德国本土工厂生产,但也有加拿大工厂生产的,其比例大致为30:1。黑色机身占总数的约1.3%,只有近3000台。由于比较稀少,在2手市场的价格贵得离谱,是普通机种的5-10倍价格。还有根据Leica的记录给西德陆军总共制造了143台,占总数的0.06%。M3和此后推出的M2、M4、M5相比生产台数最多,也最受人们欢迎。
尽管从终止生产到现在时间已经不短了,由于M3一直站在旁轴机的最高峰所以长久保持了旺盛的人气。M3所具有的高精度的机械性能和流畅的操作感、以及精美的镀铬工艺,已经超出了作为工具的照相机的概念,可以说是以工艺品存世令摄影爱好者喜欢的,如此说有的人肯定认为我是在亵渎他手上神器,俺也只是瞎说,别太当真。 Leica M3机身号正好是从第70万台开始到1164865结束(此种说法并没有将特别定做的计算在内,实际上上面我也已经说过了66年结束后,在68年还做过一批特制机,编号是:1206962—1206999,所以确切的说结束号应该是1206999)。
12年间(一说14年)的生产,M3改进的地方也不少。其中最为有名的改变当属卷片把柄。从机身号700000~915250为2下过片式,从915251开始,卷片改为现在其他M机也广泛采用的一下过片式。快门速度也做了改变,初期的M3采用的是当时国际上通用的,即:1、1/2、1/5、1/10、1/25、1/50、1/100、1/250、1/500、1/1000,但从854001以后改成了等倍式,也就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实际上如果对M3进行大致的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如下的3种:2下过片,快门国际式;2下过片,快门等倍式;一次过片。
直到IIIf的Leica BARNACK Model的取景窗只能用50MM的镜头,如果装用其它镜头时,必须安装附加取景器。但M3由于已经内装了50、90、135MM的取景框,安装不同的镜头时,取景框就自动转为和镜头匹配的取景框。而且,为了在不装镜头时也能明白镜头的摄影的范围,从785801号开始,在机身的正面追加了取景框切换把柄。
安装背带的在正侧面的大型金属挂钩,也从950000号以后改成小型,位置也改到机身前方斜侧面了。M2以后除了M5全部的机种都是如此。这也可以说是M3外观比较大的改变。
如果要进一步说细微的不同的话,初期的M3的顶部正面有3颗螺钉,背面有2颗,但后来的正面只有1颗。初期型的回片圆柄中央的确认胶卷安装是否正常的标志,是横切成的一道槽,中期的变成了一个粗大的圆点,后期的则变成了2个圆点。
1958年Leica M2开始销售以后,M3的零件慢慢和M2变成通用的了。例如取景窗中的距离计上追加了使用在M2上表示被摄深度的标志,回片把柄也和M2后期的形状一样小型化。更进一步,在M3生产即将结束之际,镜头安装钮和M2一样省去了周围的金属圆圈。
按国外的Leica发烧友的说法,近6000台黑色Leica(有一说是3000台,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比较接近正确)和少量军用的是M3中的珍品。还有最初期的701300号以内的顶部呈角型的也被视为M3中的珍品。 我在文中前边已经介绍过了,M3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如此一来我们的选择范围就比较大了。按照一般的常识,越是进行了局部改变的新型号价格高且受人们的欢迎,但此种常识对M3来说是不适用的。有喜好初期的2次过片式的人,也有只喜欢一次过片式的。如果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M3的话,首先根据资料了解各种规格的M3,如果有条件再到有这种机器的照相机店中亲手触摸,找到合乎自己口味的种类。这种做法在国内可能比较难一些,其实仅从资料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M3的。如果有了此过程,即便不会成为M3的专家,也可以对Leica有点认识了。
在此我只能根据日本杂志上的文章就日本市场上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欢迎在其他地方的DX进行补充。
从世界各国的市场看,可以说Leica在日本是最贵的。也正是由于日本人对Leica的无理崇拜,使得市场上的M3被炒成了天价。日本市场也和各处市场的情况是一样的,根据外观的好坏价格的差别也是天上地下。最便宜的有15万日元左右的(合人民币1万多),程度好的也有超过40万日元的(合人民币2.7万多)。如果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可以考虑价格便宜外观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找机械动作状况好的。还有一种是在当时的徕兹公司进行了改造的,尽管在2手市场上机身号是2次过片式的,但实际上是已经改成了一次过片式的。此种改造品比机身号应值的价格定的要便宜很多。
作为M3的缺点人们常会列举出取景框没有对应广角镜头。在使用35mm镜头的时候是购买带辅助取景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带眼镜的)镜头,还是另外单买单独的辅助取景器?基本上M3是适合50mm镜头用的机身。如果主要是以35mm镜头为主的话,购买M2比较合适,M2取景器中内装了35、50、90mm的取景框。
其实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可以购买Konica的Herxar RF,此机取景器中共有:28、35、50、75、90、135mm计6种取景框,而且Leica的M系列镜头全部可以没有问题的使用,即便是Leica的L口头,加装接圈后也可以使用。还可以进行AE自动曝光,也可以很轻松的装卷。详细的可以参考我上次贴出的《详解Konica Hexar RF》的帖。毕竟Leica最令爱好者喜欢的在其镜头,而不主要在其机身,我是如此认为的。
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Cosina推出的Bessa-R2,此机采用的也是可以使用M头的自己命名为VM口的机身,但其取景框只有4种:35、50、75、90mm。此机好像没有Konica的RF那么引起轰动。
我正是为了买M3才开始收集有关Leica的资料,等看完了也了解清楚了,这不,这篇文章也就出来了,现学现卖。也许是由于我没有体会出Leica文化的神韵,我还是觉得RF好用。
该打住了,越写越长快成老太太的又丑又长的裹脚布了。好啦,到此OVER!
再来一段。由于M3还需要另带测光表,所以大多数人用Leica的头,用RF做机身,M3适合留在家里把玩,用来拍东西,有点落后了。用M7还可以。每个人也许会有同样的经验,AE机器用多后,靠经验与目测的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了,现在,再去强调靠经验曝光就有点太不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