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风景和拍人像,除了被摄主体的不同,还有哪些不同?拍风景和拍人像除了被摄主体的不同,还有哪些不同,我说说拍风光和拍人像的不同。
一,拍摄目的不同。
拍风光时追求的是实,清晰,大景深,超焦距等等,一般拍出的作品全是清晰清楚的。
拍人像时追求的是虚,焦内刀锐,焦外奶化,最好是空气切割机,除了人,越虚越有感觉。
二,拍摄方法不同。
拍人像和拍风光在拍摄手法有很多的区别,比如风光拍摄中的慢门,HDR,接片,还有使用多种ND镜 渐变镜 CPL等滤镜来拍摄,一般脚架必备。
而人像拍摄却很少用滤镜,很少用脚架,手持才方便,而反光板,各种补光灯是必备的,当然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后期处理不同。
在后期处理上,区别也是很大的,有很多专门用于风光的后期技法,比如亮度蒙版之类的。人像后期的处理技法更是无法用于风光处理,比如磨皮,修形等等。
因为有以上诸多的不同,风光和人像可以说是摄影中不同行业了,所以说拍风光的大师不一定能拍好人像,反之也一样。
拍摄风景主要是考虑到一个大的场景,要用大的格局来做构图和场景安排。而拍摄人物,则是要看人物的一些细节,这是最关键的,我比较喜欢在民航飞机的舷窗拍摄大场景的照片。实际上也就是风光片。这些照片可以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样就把具象的和抽象的东西有机的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以国风文化为摄影思路,将诗词融入摄影作品,“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怎么拍?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是宋代范成大《秦楼月.楼阴缺》中的词句。
一轮明月高挂在东厢房的天上,一整天都是冷风伴着寒露,一大片杏花林又是那样的洁白如雪。
《秦楼月.楼阴缺》全词要表达的是寄托之情。
图1.2.3:用北京颐和园里有月亮的风景照片,表达“东厢月”。
图4.5.6:用湖北神农架有风雪及寒冷的照片,表现“一天风露”。
图7.8.9:用一大片纯色的花海照片,呈现“杏花洁白”。
一直以来,国学文化深入人心,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更是令人品咂,回味无穷。许多摄影爱好者把古诗词和摄影巧妙结合,喜欢以摄影表达和传递诗词意境。要做到摄影作品传神、有韵味,应做到以下几点:
理解诗句含义“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出自范成大的《秦楼月*楼阴缺》,大概意思是:“明亮的月儿映照东厢房,夜里露寒风凉,杏花盛开,如雪般洁白。
仔细品味这句时,就会想到杏花盛开时,天气依然很凉,特别是夜深人静,唯有风寒,晴空中的月儿映照满树杏花,倒影在小院中东厢房,空寂而冷清。
这句诗中没描写人物,或许主人早已安歇、醉于酣梦,或许主人正醒着,披一件衣衫坐在窗前,小酌美酒,赏月看花,思念佳人。
如此的夜,既幽静又有波澜,既令人怀想又无限美好!
摄影作品凸显诗词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摄影作品也是如此。有人说,一副好的摄影作品胜过千言万语,它能传递一种思想,一份美好。
拍摄时间
拍摄时间要在早春,有月的夜晚,杏花盛开时节。也要拍摄,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是挑战,要想表达诗中含义更是难上加难。
夜晚,没有五彩缤纷,唯有黑和白。以这两种最基础色调来表达诗意,拍不好就显得直白,没思想、没灵魂。因此,要调整好相机光圈,合适使用。
拍摄地点
从诗句看,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地点选择一个院落,东厢房前有一棵杏树,洁白满枝。
拍摄时,把月光下的房屋、杏花纳入相机,恰当处理光与影、黑与白的关系,让画面有层次感。
拍摄人物
诗句中虽然没提人物如何,可是若一副夜景摄影作品少了人物出场,只拍夜景,就呆板了些,缺乏烟火气息和灵动之美。因此,可以找一人当模特,这人可以树前赏花静思,也可以现在东厢房走廊仰望夜空,怀想远方。
影爱好者想要表达什么,就以什么为主题。拍摄时,两种方式表达:
一、人物可以虚化,若隐若现,能看到有人就行。
二、凸显人物,房屋和杏花虚化。
国风文化与摄影作品相融合多拍照片
想拍一副好作品很难,有时拍摄几百张,也未必有一辆张达到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多拍摄,多观察,多走动,多选角度。
相信勤加练习,定能拍摄出满意作品。
多品诗意
一位摄影大家不只懂摄影技巧,更需要综合素养,其中深厚的文学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平时,多读经典,揣摩其内涵,摄影作品富有文化气息,更受读者喜爱。